|
李润伟 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磁材实验室研究员 |
|
陈爱芬 市人大代表,宁波甬金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综合办副经理 |
|
励娴 市政协委员,象棋国家大师、国家级裁判 |
记者 林微微 袁先鸣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 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聚焦居家养老,从开发老年数字化产品到培育养老产业,从制订“数字扫盲计划”缩小数字鸿沟,到发现“长护险”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风险等,针对“银发族”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及推动“养老”向“享老”转变,带来了不少建议。 设计“适老化”智能产品 如何用技术关怀老人健康,是市人大代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磁材实验室研究员李润伟关注的重点。 “在养老场景的选择中,有‘9073’的说法,即90%选择居家养老,7%选择社区养老,只有3%的人会选择机构养老。大部分老年人更愿意生活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作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李润伟和他的团队致力于打造“柔性材料+智慧康养”示范工程,助力更多老年人在家智慧养老。 李润伟所说的“柔性材料”,是指运用可穿戴技术,将传感器及物联网技术嵌入贴身衣物或智能家居产品中,基于柔性电子技术制成的智能医疗设备,可与人体肌肤自然贴合,同时更好地监测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 在李润伟看来,老年人可分成健康、亚健康和失能三类,健康老人关注情感、运动锻炼及健康咨询,亚健康的老年人更多关心防跌倒、慢性病管理及紧急救援,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家属关心防走失、居家及设备护理。 “不同老年人对智慧养老产品有不同的需求,需要设计匹配的适老化智能产品,从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全场景的布置和搭建,为健康、亚健康及失能老年人带来定制化、准确和高效的安全提醒、健康监控及康复护理等服务。”李润伟建议,除了提升照护服务质量和效率外,还需要依托社区、机构、科研院所综合施策,实现智慧科技赋能,协力做好“居家养老+”的文章。 同时,针对智慧居家养老产业的发展,李润伟建议依托宁波柔性电子、纺织、服装、物联网等工业制造优势,打造“柔性电子+互联网+智慧居家养老”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工程,带动智能养老产品、智能养老应用范式的落地发展。 制订“数字扫盲计划” 居家养老场景需要解决多元需求,“适老化”数字建设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老年人是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扫码支付、网上约车、求医问药、网上购票这些对年轻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却困住了不少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人。”市人大代表、宁波甬金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副经理陈爱芬经常在基层一线做志愿服务,她发现,如没人陪诊,不少老人难以独自在医院完成数字化流程,城乡老人对数字化技能的掌握程度差异非常明显。 陈爱芬在农村调研时发现,大部分老人有融入数字化浪潮的强烈需求,但实际生活中使用智能设备多依赖子女指导,与子女分居者缺少学习途径,遇到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加上社会化的学习平台不足,导致农村老人更容易遭遇数字困境。 如何让农村老年人也能共享数字化改革成果? 陈爱芬建议,根据村(社区)老年人口数量、学历层次和具体需求,为老年人制订“数字扫盲计划”,同时,集结社会力量,组织第三方机构、从事养老事业的企业和非营利机构开展老年人数字教育讲座、数字技能大赛等活动,并对积极参与者给予物质奖励,吸引老年人关注和探索数字时代新知识、新技术,让“银发族”也能成为数字化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简化长护险申请流程 随着失能老年人数量不断增长,解决长期护理保障问题成为破解居家养老困局的关键一环。长期护理保险于2017年落地宁波,在推进过程中引起了市政协委员、象棋国家大师、国家级裁判励娴的关注。 励娴说,这两年,长护险减轻了个人和家庭的照护负担和经济负担,有效缓解了“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难题,失能人员不论是居家还是在机构,都能享受到专业的照护,也让家属有了喘息的机会,促进了家庭和谐。但是长护险的实施,在服务供需、评估流程、受众范围等方面还有再提升的空间。 “我家也有老人,奶奶已近80岁高龄,我们在申请长护险过程中,发现申请享受待遇的等待期较长。”励娴在后续调研中发现,按长护险规定,在评估对象至少失能6个月以上的前提下才能申请,从申请、评估到最终享受长护险待遇还需要2个月,“这就意味着评估对象从失能开始到享受待遇至少需要等待8个月,然而由于这部分人身体状况较差,在现实操作过程中,也出现过待遇还在申请、人已经去世的情况”。 励娴建议,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简化申请流程,缩短申请评估等待期,让失能人员能第一时间享受长护险待遇,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