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考察,为浙江改革发展把脉定向、指路引航,为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全市人民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倍添干劲。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感恩奋进、攻坚克难,较好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争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市域样板的良好开局。 一年来,我们坚决扛起“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的政治责任,以超常规的力度和打法,用百分百的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逐季回升向好。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3%;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8万元、4.8万元,倍差降至1.67以内,连续20年呈缩小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10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20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位居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第四;晋级中国外贸综合竞争力第四城。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三个“一号工程”为牵引,着力实施“十项重大工程”,谋划突破了一批强基础、优结构的重大改革,启动实施了一批补短板、利长远的重大项目。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15%,甬江科创区建设加速推进,自主培养两院院士实现零的突破。通苏嘉甬铁路全面开工,沪甬跨海通道纳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宁波枢纽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三,宁波舟山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提升至全球第九。栎社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和航班数均创历史新高。精心办好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扎实抓好122项省级以上重大改革试点,一批国家级、省级工作现场会成功召开。在“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连续5年稳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一方阵。 一年来,我们切实以主办姿态扛起协办责任,全力保障亚运盛会精彩圆满,全域推进城市三大提升行动,交出平安护航亚运高分答卷,全方位展示整体大美、平安和谐、文明有礼的城市新形象。顺利完成亚运会火炬传递,高质量承办帆船和沙滩排球两项赛事,我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获得金牌数、奖牌数和参赛人数均创历史之最。高标准推进翠屏山中央公园、三江口核心区等重大片区规划编制。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排名全国第二,连续17年荣获省“平安市”称号,第14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一)提信心稳增长,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 实施提信心扩需求增动能72条,全面落实降本减负一揽子政策,兑付惠企政策资金1065亿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300亿元。预计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47%,普惠小微贷款增长32%,民营企业贷款增长19%,政策性融资担保余额和增量均保持全省第一。140余个重点工程优化建设周期。完成省“千项万亿”工程项目投资规模居全省第一。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51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9.9亿元,获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保障8100亩。引进内资突破20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突破50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3%左右,大宗商品贸易额全省占比达40%。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3条,建设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立全省首家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成为全省唯一获批附加证明书签发权城市。 (二)强化科技创新,新发展动能加速积蓄 出台科技新政15条。甬江实验室形成“十中心、五平台”科研布局。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宁波数字孪生研究院建设全面启动,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正式启用。成为全国第二个与中国科学院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的城市、首个独立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的设区市。中石化宁波新材料高端创新平台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全面启动“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3项原创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获评国家首批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00余家,增幅连续两年居全省首位。高校A类学科评级实现零的突破,1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组建人才发展集团,新入选国家级人才总量跃居全省第一。引进支持全职顶尖人才11人、甬江人才工程项目400个以上。 (三)壮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步伐显著加快 积极打造“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和“2070”工业集聚区体系,出台培育未来产业行动计划,新增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个、创新型产业集群1个,入选省“415X”特色产业集群15个。入围全国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获批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城市。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一期投用。获批设立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家、上市及过会企业1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连续7年全国第一。入选国家综合型流通战略支点城市。获批首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千亿级服务业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四)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充分释放 深入推进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建成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城市物联网平台投入运行。市本级行政权力事项基本实现“应放尽放、能放尽放”。推动市属国企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获批全国首批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试点,落地全国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实施世界一流强港建设行动,开工建设铁路北仑支线复线,梅山6—10号集装箱码头建成投用,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双“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的港口。宁波港口岸开放实现全覆盖。海铁联运箱量居全国第二。高分通过国家综合货运枢纽示范城市评估。启运港退税政策获批落地,成为全球第五个具备LNG加注服务能力的枢纽港。获批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获批全国唯一的中东欧农食产品进口先行先试口岸。落地实施杭甬“双城记”10个标志性工程事项、12项惠民利企事项。甬舟政务服务通办事项拓展至211项。高质量推进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 (五)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城市功能品质有效提升 完成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入选全国首批“三线一单”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试点。杭甬高速复线一期、甬金铁路等项目建成投用,甬舟铁路、杭甬高速复线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杭甬高速复线三期等项目开工建设。世纪大道快速路北延工程建成通车,鄞州大道快速路,轨道交通6、7、8号线和市域铁路象山线、慈溪线提速建设,G228余慈段、九龙大道、秋实路、四明路快速化改造开工建设。推进丁家湾等20个片区更新。建成未来社区65个,改造城中村10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100万平方米。葛岙水库、杭州湾引水工程、江北下沉式再生水厂建成投用,清溪水库、柏坑水库建设提速。成为国家首批市级水网先导区。垃圾分类整体成绩稳居全国大城市第二,分类标识上升为国家标识。 (六)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走在前列 坚决守住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红线,获省“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市金奖。增加耕地2.49万亩,竣工验收高标准农田9.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均实现“八连增”;油菜种植面积增长20.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保持全省第一,荣获省首批乡村振兴“神农鼎”。“甬优1540”水稻列入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新增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个。新改建农村公路102.5公里。 (七)塑造大美宁波,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 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现全覆盖,成为全省首批四星级全域“无废城市”。提前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出台六大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27家。提前实现“十四五”风光装机目标。新增绿地258公顷、绿道192公里、三江六岸滨江绿带8.5公顷、美丽河湖38条。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八)推动“七优享”工程,民生福祉进一步改善 获批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出台8项重点群体增收激励政策。困难群众人均救助金额、孤困儿童保障标准、临时救助力度保持全省首位,成为“善行浙江”金名片唯一试点市。健全多层次共富型医保体系,非本市户籍人员参保条件进一步放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整合组建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成投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原地改扩建项目,新增三甲医院3家。新建老年食堂和助餐点400个,每千人口托位数提升至4.21个,入选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33所,新增公办学位数3.5万个。普高定向招生名额全部均衡分配,浙江省八一学校、海曙中学、镇海中学甬江校区启动招生。举办第二届全民运动会。组织办好女排奥运资格赛等国际顶级赛事,国家级海洋运动中心、省帆船协会落户亚帆中心。获得2026年世界举重锦标赛举办权。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超5万套,公租房在保家庭6.2万户,共有产权房开启申购。在全省率先试行居住证转户籍制度。“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亮相国家博物馆,举办首届宁波春晚等重大文化活动。天一阁博物院南馆设计方案获批。开展全国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法治化试点,成功创建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一年来,我们认真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系统开展“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综合评估工作,坚持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政府团队。积极推进“大三农、大智造、大商贸、大文旅”四个领域产业政策整合集成,实施财政资金“拨改投”改革。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扎实推进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各项工作。深入实施法治政府建设,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86件、政协提案419件。数字政府服务能力位居全国重点城市并列第一,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指数连续5年位居最高等级。 二、2024年主要目标任务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宁波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决策、省委部署和市委要求,紧扣“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新定位新使命,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更加突出创新引领、改革破难、开放兴局,更加突出稳定持续、群众有感、安全韧性,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开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新局面,奋力争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的市域样板。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继续缩小;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保持全国占比份额;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以内;能源和环境指标完成省下达的计划目标。 (一)全力争创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提升产业体系竞争力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培育“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绿色石化、新型功能材料创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工业母机及关键基础件争创国家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镇海绿色石化基地二期等在建项目,开工建设环洋碳三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前湾新区国际汽车研发测试中心。聚焦未来产业“153”赛道,全力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开展海洋经济倍增行动。实施重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200个以上。攻坚推进国家级开发区争先进位,优化“2070”空间布局,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均增长5%以上。 深入推进数实融合。持续做大“材芯端贸软”数字产业集群,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加快打造以工业软件为牵引的中国软件名城,大力建设数实融合标杆城市、智能网联试验区,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二期。 加快两业融合发展。实施服务业“5566”发展行动,新增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10家、服务业领军企业10家。加快推进宁波国际冷链供应链等项目建设。本外币存贷款增速均达到12%,新增区域性股权市场培育企业500家、上市及过会企业10家以上。 积极培育一流企业。新增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家。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全覆盖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新培育省科技领军企业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家。 (二)奋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助推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提升科创平台能级。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战略合作,以世界一流标准打造甬江科创区,高站位推进甬江实验室建设,启动建设东海海洋综合试验场,力争实现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零的突破。开展“科创甬江2035”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0项以上,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20项。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3.3%,基础研究投入增速超过30%。 提升创新生态体系。实施科技创新“强基登峰”工程,深化财政资金“拨改投”试点。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重大应用示范项目20个。新增授权发明专利9500件、注册商标4万件以上。 提升产教融合水平。加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建设,全力支持宁波大学通过“双一流”验收、入选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名单。实施高校学科专业“161”提升工程。打造中高本一体化发展职教共同体。 提升人才引育质效。引进支持全球顶尖人才10人以上。遴选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400个以上,新增卓越工程师、宁波工匠各80名。新引进大学生25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万人。 (三)合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系统深化综合集成改革 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加快建成市县两级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迭代升级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一件事”向“一类事”迭代,落地应用一批“一类事”集成服务场景。全面推广应用“企业码”,实现企业办事“一码通办”。编制形成增值服务事项清单,为企业提供定制式服务。 持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推进市场准入准营改革,严格执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大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政府采购力度。新增民营企业贷款占新增企业贷款比重不低于50%,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均达到25%以上。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开展数字营商领跑示范等专项行动。实施“信用+”工程。争创全国亲清政商关系创新试点城市,优化“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机制。推进民营企业家能力提升工程、青蓝接力工程,建设民营经济人士之家。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地下空间不动产登记制度和规范。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行业数据交易中心建设。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开展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商业秘密保护创新等国家试点。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加快建设一流企业行动。 (四)倾力建设双循环枢纽,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 加快提升城市链接功能。深化建设世界一流强港,落地实施宁波舟山港总规,开工建设梅山铁路专用线,开发新能源汽车外贸滚装航线。海铁联运超180万标箱。加速推进宁波枢纽空铁一体主体工程项目。建成六横公路大桥一期、杭甬高速复线二期、庄桥至宁波段三四线,加快建设通苏嘉甬铁路、甬舟铁路、杭甬高速复线三期、甬台温高速改扩建等项目。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积极创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组织开展新一轮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深入推进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等试点,稳步推进“双Q”试点扩容。深化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持续开展境外拓市场抢订单行动。加快发展中间品贸易、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离岸贸易、绿色贸易等外贸新业态,建设海外仓综合服务平台,创建国家绿色贸易发展示范区,探索开展新型易货贸易试点。建立本土民营跨国公司培育机制。办好世界“宁波帮”发展大会。 加快深化区域合作交流。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纵深推进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建设。协同推进杭甬“双城记”、宁波都市圈建设,联动建设海洋中心城市。深化与对口地区的合作交流,推动更大范围合作共赢。 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传统商圈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高品质打造泛三江口、东部新城两大商圈,谋划建设世界级商圈。迭代升级“双促双旺”促消费行动,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加快即时零售、首店经济、电竞酒店等新业态发展。实施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行动。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百县千品万亿”行动。争创全国放心消费示范城市、国家体育消费活力城市。 (五)强力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增强项目支撑 强化项目攻坚。实施扩大有效投资“5210”攻坚行动,持续推进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大教育、医疗等补短板领域投资力度,谋划建设一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加快PPP新机制落地见效,制定实施民营企业增资扩产、技术改造享受与招引项目同等待遇政策,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存量资产盘活,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 强化招商引资。推动“双招双引”联动发力,在重大项目招引、产业链精准招商、加快项目落地转化上实现突破。组建招商基金,做大资本招商规模,高质量开展境内外“宁波周”等系列活动。引进内资220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以上。 强化要素保障。做好中央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储备申报。国有建设用地供应6万亩以上,加大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消化处置力度。统筹保障新增能耗指标供给400万吨标煤以上。积极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和省重大项目盘子。 (六)大力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加快乡村全面振兴 实施乡村产业提能行动。大力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单产提升工程。整治集中连片耕地8万亩以上,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万亩。建设年产值50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5条。培育一批种业龙头企业,种业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实施强村富民提速行动。落实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新增闲置农房盘活利用2500宗以上,稳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提高到70%以上。建立农民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成立低收入农户共富基金。 实施和美乡村提标行动。加快推进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新建“一环十线”美丽乡村风景线4条,创建一批省级和美乡村达标村、未来乡村和特色精品村。建成幸福河湖25条。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1个。 (七)聚力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切实增强综合承载力 构筑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深化姚江两岸、三江口核心区等重大片区规划方案。加快南翼地区发展。统筹推进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和各类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新开工整治项目150个,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8200亩。 加快市域交通畅联。建成投用鄞州大道,提速建设鄞州大道—福庆路二期、九龙大道、秋实路、兴慈大道等快速路。加快推进宁波大道、公园大道、东海大道和余慈东西连接线等项目前期。开通运营3号线二期、4号线西延,加速建设6、7、8号线和市域铁路,制定实施“轨道+公交”体系融合方案。 统筹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一体化推进55个先行片区的城市体检和更新工作,建成和开工建设未来社区110个,改造老旧小区30个,加装电梯200台以上,实施城中村改造1000万平方米。 【下转第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