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岚 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知识产权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过去的一年,宁波加速推进知识产权由“智”变“金”,把知识产权保护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关键增量”,让创新火种生生不息、燎原成势。 创新转化,求速度 新年伊始,长阳科技知识产权负责人覃凤既紧张又期待:紧张的是,高端离型膜将冲刺“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期待的是,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传来好消息,企业新提交的3项新的膜产品专利,顺利通过预审,已递交国家知识产权局。 “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是长阳科技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宁波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全链条集成改革,长阳科技创业创新激情被进一步点燃,对知识产权保护也更专业。近三年来,企业获授权发明达100件,专利数增幅150%。 对于知识产权来说,创造是源头,运用才是目的。针对知识产权获权周期长、专利质量不高等“老大难”问题,宁波高度重视并发起了“破解之战”。 一方面,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集成30余项指标、12亿条数据,为全市134家重点企业提供及时高效的高价值专利挖掘服务。 同时,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领域的专利申请快速预审通道,为符合条件的重点创新主体提供批量预审服务。 受益于此,相关专利获授权周期从普通通道的9个月到22个月缩短至3个月到6个月,发明专利授权率提高至85%以上。 2023年,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新增智能制造产业的预审领域,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权益保护,加力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这不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是坚定的宁波行动。 立足保护效能,宁波通过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密切行政司法联动、加强纠纷多元化解、织密知识产权立体防护网等,为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如在助力宁波从“外贸大市”向“外贸强市”转型过程中,我市知识产权工作努力补上了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这一课。 2017年5月,世界500强日本东丽公司突然对长阳科技发起专利侵权诉讼。当时长阳科技正值科创板上市关键时期,专利之争就是“生死之争”。 应用知识产权“武器”狙击竞争对手,在国际上是惯用手法,但对宁波而言,仍是一个全新课题。当时,市各有关部门特别是知识产权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成立专人专班,对接国内外顶尖资源协助长阳科技积极应诉。 历时五年,应对三起诉讼,最终,长阳科技赢得专利官司,成为宁波企业“走出去”的一个成功维权案例。 根据宁波市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长阳科技获得了百万元高额维权补助。这也鼓舞了更多创新主体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积极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 正是通过一场场“实战”,2020年4月,宁波获准设立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地方分中心,成为全国首批设立的10个分中心之一。 据悉,我市已连续三年在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绩效考核中位列前二;2022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首批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全国首批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等5个“国字号”试点示范殊荣。 质量提升,拓广度 高质量创造,需要有高质量的专利提炼与布局。为此,宁波连续策划举办两届全市专利创新大赛,印发《宁波市高价值发明专利质量提升行动方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不断推动“从0到1”的高质量创造。 我市还将知识产权工作有机融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等系列重大政策范畴,将知识产权工作与产业发展同布局、同推进,实现知识产权创造与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 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194家,居全省首位。截至2022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发明专利3.17万件,较上年增长38.4%。拥有发明专利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480家,较上年增长38.0%。 与此同时,我市在知识产权服务上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集成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线下,以知识产权大厦为载体,吸纳集聚12个行政司法部门、9类社会服务机构,实现177项业务的“一楼通办”。 线上,开发应用宁波“知识产权智保”系统,实现知识产权业务事项的“一网通办”。 “就花了半小时,真的太方便了!”宁波美博进出口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知识产权大厦商标窗口办完40余个商标续展,发出由衷感叹。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在厚植知识产权全链服务沃土上仍在不断进取:上月,宁波高新区拿下全省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试点,未来将进一步集聚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深化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