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理论周刊·论苑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1月24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群众“小事”不可小视

朱慧卿 绘

    孔德永 

    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生态环境等身边具体事,牵涉的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件件“小事”影响着群众情绪。群众对基层干部满意不满意,不是来自漂亮的说辞、夸张的宣传、虚假的数据,群众对干部的态度,反映出这些身边“小事”有没有得到及时圆满的解决。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党和各级政府的大事。

    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忽视,一点也不能看轻。要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与婚姻问题等。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谈到,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群众的笑脸就是我们干部工作的动力,要读懂群众“表情包”,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立足实际、科学决策,坚持着眼长远、打牢基础,坚持干在实处、务求实效,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时刻念着群众的柴米油盐,想着群众的喜怒哀乐,记着群众的急难愁盼,要为群众办实事。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知事识人,重在考核。目前,许多地方政府把量化指标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标准,对干部进行量化考核,加分扣分标准纷繁,考核量化指标清单多,标准过细。如有地方长达90页的考核指标体系、51个一级指标、113个二级指标,详细得让不少干部感到困惑。

    考核越来越严,越来越细,导致一些基层工作人员把主要心思和精力,用在应付考核指标上,为考核而考核,出现了严重的考核形式主义倾向。无视广大群众的真实感受与诉求,完成考核指标并保住职位,成了干部的头等大事,群众的事情,反倒成为干部心目中的小事了,一些干部做出了自以为领导满意、实际上让群众失望的“蠢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曾说:咱们不能光看领导的脸色,还是要看看群众的脸色。为民造福是干部最大政绩,群众笑脸就是干部的政绩,群众“小事”重要的是群众感受,而不是干部自我感觉。

    时代是出卷人,干部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考核干部,必须让群众广泛深度真实地参与进来,在干部政绩考核问题上,要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起来,要让群众话语权占有较大比例,把群众普遍关注的“小事”纳入政绩考核中,从以定量指标体系为主的考核,转向以群众满意度为主的定向考核。考核干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坚持人民至上,只要是人民群众欢迎、咧嘴笑的事,再难也要干到底;只要是人民群众不高兴、撇嘴的事,就坚决不要干。”作为基层干部,就是要读懂群众的“表情包”,始终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解决好群众“小事”的“风向标”,把群众“表情包”作为为群众办实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民意的吸纳,是干部绩效评估的关键环节,有必要建立健全民意表达和参与考核机制,对干部政绩考核采取定量考核、定性考核和民意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民意指标,加大群众满意度的分量,增加民众满意度的考核系数。同时,要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对干部的看法,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民意调查、问卷反馈作为倒逼手段,进一步落实群众在干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工作的导向作用和群众监督作用,促使干部做好群众“小事”。

    (作者系宁波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