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三洞桥 何良京供图 |
何良京 关心宁波历史特别是对宁波水文化感兴趣的市民,心里多半有一个“广德湖情结”。历史上的广德湖,曾经“广袤数万顷”,面积约为东钱湖3倍、西湖9倍,湖域涉及现在海曙区的集士港、高桥、横街、古林4个城镇。900多年前,一个名叫楼异的宁波人担任明州知州后,下令“尽泄湖水,废湖为田”,浩渺的广德湖从此在四明大地上消失。 多少年来,人们对楼异的举措褒贬不一;多少年来,人们对当年的大湖心心念念。 2022年5月,浙江政务服务网发布了一则《关于要求批准海曙区海曙北部调蓄湖工程项目建议书的请示》的批文。文件显示,将在海曙区集士港镇新建湖泊1处,面积3805亩,新建湖堤长30.6千米,配套整治河道长19.8千米、新建水闸17座、泵站工程4座……估算总投资193.93亿元。海曙区发改局在批复书上提出,工程计划于2026年1月开工,工程工期为60个月,计划到2030年12月完工。 消息传出,迅速引发网友热议:被废近千年的广德湖有望部分恢复了!据说,近年来市里两会期间屡有代表、委员提出“恢复广德湖”的建议,但因种种原因,始终未能落实。于是有网友猜测,全面“复湖”难度太大,现在来了个折中的方案。对此,笔者深感兹事体大!别的不说,光是近4000亩水域的用地,当地政府能拍板吗?不过,该批复件倒是勾起了本人一个心存已久的设想:能否在原广德湖水域区内建一个开放式的广德湖遗址公园? 我们不妨先从宏观层面说起。前年5月,我市出台了大运河(宁波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其中提到,要启动建设大运河(宁波段)国家文化公园工程。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本文提出的建广德湖遗址公园有啥关系?太有关系了!因为历史上广德湖曾经是浙东运河的重要航道之一。关于运河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运河指的是人工开凿的航道;广义的运河可理解为用以沟通地区或水域水运的人工水道,通常与自然水道或其他运河相连。如著名的灵渠,全长约34千米,其中人工开凿的仅为5千米左右,而整个灵渠统称为运河。所以,把建广德湖遗址公园和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联系起来,并没有牵强附会。 理清这层关系后,下一个问题就是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应该怎么建,建在哪里?既然称之为文化公园,必须得有历史文化内容,而广德湖恰恰有太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挖掘。 有关广德湖圮废一事,曾经上达天庭。其时“蔡京当国,诏天下守,令能增赋者得优擢”。宋政和七年(1117年),本应以馆阁学士身份去隋州当官的明州人楼异,知道江南富庶,想着回家乡当官,于是借面辞宋徽宗之机,奏请将广德湖开垦为田,“废莺脰湖为田,可益赋四万石”(莺脰湖系广德湖别称)。治国无能、当时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宋徽宗一听有“益赋四万石”这等“好事”,当即将楼异改任明州知州,命其督办此事。楼异于是拉大旗作虎皮,奉旨废湖。据有关史料载,广德湖系海迹湖,湖床和陆地高差很小,大部分水体靠湖堤拦挡而存蓄,所以一旦打开碶闸,湖水尽泄。1118年,浩渺的广德湖随着碶开闸提,很快水落土出,始被垦为农田…… 整个废湖过程,涉及宁波的政治、经济、民生和对外开放,前期的废保之争以及废湖的功过评说,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叙述。如果把故事“讲好”了,一定会给后人以诸多启迪。 为撰此文,笔者几度走访了当年广德湖的核心水域,今为集士港镇的湖山村、岳童村、万众村等地。热心的镇干部汪丽萍大姐为我寻找的第一位采访对象是80多岁的董儒湟老人。说起祖上,董先生一脸自豪。据族谱记载,董家最早可上溯到东汉大儒董仲舒。宁波著名的董孝子——董黯,系董仲舒第六代子孙。董先生的迁始祖叫董全八,系董黯第43世孙。当年广德湖被废后,官府大批吸纳外来移民垦荒,董全八正是广德湖废湖后的首批垦荒者之一。董全八到了鄞西后,很快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董氏一族坚持耕读传家,贤良辈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董全八的第16世孙,生于集士港湖山村的董澜——著名的十三洞桥牵头建造者。董儒湟老人现在还劲头十足地在打理着董家祠堂的诸多事宜,联络族人征集资料信息,搜集当地各种历史文化遗存。如他近期搜集的两通石碑,就足以改写十三洞桥的建造年代。那天他得知笔者的撰文意图后,十分兴奋,表示他有一个心愿,希望能在自己有生之年,为祖上留下来的这些宝贝,找到一个合适的归宿,供后人研究、缅怀。 走访中,笔者看到了宋徽宗的御笔碑,纪念楼异的丰惠庙,纪念任侗的白鹤庙,始建于约800年前的广德庵和广德湖时期的两座孤岛,即如今的望春山和白鹤山,还有从当地万众村一直延伸到古林的全长5公里多的原湖堤——夹塘。此外,乡贤义举事迹、田螺姑娘传说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亟待挖掘、整理、研究、保护。 除了上述理由,建造广德湖遗址公园,当地已具备了一定的硬件基础。集士港镇现有一个占地近10万平方米的开放式的综合性公园——集士公园。虽然目前少了一些遗址文化元素,但它确确实实建在广德湖遗址上面。 采访过程中,笔者乘坐水政船考察了集士港河、中塘河、湖泊河等多条河流。据介绍,这些河道一部分为后人开凿,一部分则是当年废湖时由湖床沟壑留下来的。沿途还有许多与广德湖相关的传说,比如集士港名称的由来。广德湖被废后,楼异命人开凿了从宁波西郊到横街的中塘河和另一条古林到高桥的运河,两河在现在的集士港交汇,形似十字,故称“十字港”。因交通便捷,当地遂成乡贡会集赴杭赶考的必经之地,于是有高人用谐音把“十字港”改成了集仕港。后为书写统一,改为今日的集士港。 除了集士公园,笔者在走访中还看到小巧玲珑的白鹤山已被建为集健身、观赏、休闲于一体的白鹤公园,初具模样。 建立广德湖遗址公园,当地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供挖掘。前面提到过的收藏于广德庵的两通宋徽宗御笔碑,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堪称国宝级文物。其中立于宋政和八年(1118年)的“省降御笔”碑,内容为楼异废广德湖、填湖造田的奏请及宋徽宗的批复、宋徽宗给当时明州太守楼异的敕谕等。除了几项奏请外,还有一封宋徽宗的批复信函,内容涉及拟建月湖高丽使馆与造贡船之事项,内有五道圣旨。号称为御笔的两通石碑,书写的正是由宋徽宗首创的“瘦金体”。因此,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两碑殊为珍贵。 如果说御笔碑是有形的,广德湖还有许多无形的遗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当年应时任鄞西县令张峋之邀,撰写过一篇《广德湖记》。该文对广德湖规模、物产、功能、作用等均有涉及,描述了当时广德湖的盛况。此外,北宋庆历年间名重一时的“四明庆历五先生之一”的王说,于宋熙宁九年(1076年)在广德湖边上创办了桃源书院。该书院曾是浙东文人会集之所。可惜的是,书院在明嘉靖初年被一场大火所毁。2009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书院在原址重建。与此相关联的是,前几年有人发现了一幅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四明桃源图》。据介绍,此画系王氏后人为追忆先祖创办桃源书院的历史而请人创作的。画面主景是连绵起伏的四明山脉,古老的书院屋舍隐现于山石林木之间,画面的三分之一则是广阔的水域,有专家分析认为,该水域应该就是画家想象中的广德湖…… 据史载,在被废前数百年间,广德湖曾得到过多位先贤的整治。唐大历八年(773年),县令储仙舟在修整莺脰湖时,感念此湖惠泽于民,遂改名为广德湖。唐贞元元年(785年),明州刺史任侗对广德湖“治而大之”。北宋建隆年间,明州知州钱亿集万人浚修,使广德湖成为鄞西“骄阳砾石无旱涝之患”的水利工程。此后,知事鄞县的历代地方官苏耆、李夷庚、曾公望、张峋等,或疏浚或筑堤或确界,都为广德湖作出过贡献。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那些感人故事有待我们去挖掘、整理、传播。 笔者建议,将广德湖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式”,一是鉴于广德湖地域很广,而各种遗存、遗址比较分散;二是域内现有的许多河流,与广德湖有渊源。所以,只有把整个集士港看作遗址公园的区域,才能把散布在各处的遗存、遗址、人物、文献、传说等碎片化的文化遗产元素,或以辖内水系为纽带,串联、整合成一个整体,或以一个个旅游项目予以开发,以点带面,丰富遗址公园的游览内容,拓展游览线路。 建造一个广德湖遗址公园,虽没有开篇说的事关民生的“调蓄湖工程”那样重要,但它可以让历史走进今人的生活,推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提升宁波的知名度,保护文物留住乡愁,可谓利莫大焉! (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汪丽萍、孙能军等朋友的热情帮助,谨致谢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