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萍 龙年春节越来越近,各地的村晚也陆续开锣。怎样把村晚办得更好,有几点是值得思索的。 坚定办村晚、办好村晚的信念。村晚不是一般的晚会,是展示乡村文化的窗口,是带给村民的视觉盛宴,是寄托乡愁的新年俗,是激励村民向“春”而行的好形式。办好村晚,是党中央的要求,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的村晚等表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办好村晚,是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2021年,相关机构组织过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出《关于开展“四季村晚”活动的通知》,要求村晚常态化。办好村晚,是广大村民的要求,因为村晚讲的是乡音,唱的是乡情,舞的是乡韵,承载的是乡愁,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所以,既要有春晚,也要有村晚,切莫把村晚当“村烦”,一定要把村晚办好。 村晚要与时俱进。据说,全国第一台村晚是1981年丽水的月山村办的,如今村晚已全面推广。时代的发展和40多年的实践表明,对村晚的一些问题需要再认识,最主要的是村晚的定义。什么是村晚?传统的诠释是由农村组织的自编自导自演的晚会。现在有的专家提出,村晚的“村”不完全是村庄的“村”,村庄是个地理概念,村晚虽然也是以村庄为基础的,却是个文化概念,不必受地理概念过多的约束。我倾向于这样的诠释,因此,觉得需要改变一些固有的思路,给村晚注入更多新的元素,使之办得精彩。 村晚主要是由村庄自己来办,但也不是只能由村庄办。1月25日晚,宁海县三省村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村晚,这台村晚是由宁波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帮助办的。也就意味着,文化下乡完全可以成为村晚的重要推动力量。 村晚一定要接地气,但也不是只能接本村的地气。上述那台村晚,有余姚袁马村文化礼堂带来的乐器演奏,有海曙区集士港文化礼堂和宁海下渔村文化礼堂带来的群舞《阿拉村BA》等,节目虽然是外地带来的,因为贴近百姓,仍受到了欢迎,被称赞为把年味、乡土味和文化味融合在了一起。 村晚的节目要鼓励自编自导自演,但也不是只能自编自导自演。在坚持节约办村晚、绿色办村晚、不让村晚变味走样前提下,有些是可以“拿来”的,以增加村晚新元素。比如,有的地方邀请专业演员、影视明星客串村晚,让“民”星与明星同台,很受村民欢迎。其实,不少村庄并不具备自编自导自演整台村晚的能力,需要外援。村晚的至高标准是好看,只要村民满意、有获得感,村晚的节目是“清一色”或是“混一色”,都是可以的。 村晚的主要观众是本村村民,但也不宜只着眼于本村村民。如有条件,应积极与现代传媒结合,扩大村晚的观众群。新昌县梅渚村的村晚,因为与浙江在线等新媒体合作,观众遍布全国,2019年该村的村晚,同步观看人数数十万。我老家嵊州甘霖镇东王村2019年的那次村晚,因为全方位展示了越剧之乡的文化魅力,不仅吸引了本地媒体,也吸引了新华网、腾讯、新浪等媒体的关注,极大地扩大了村晚的影响力。村晚,是可以也应该与现代媒体结合的,村晚也是可以在网络上出圈火一把。 努力扩大村晚的红利,探索“春晚+”的更多解法。以村晚为契机,与农村旅游、农副产品推销等适度融合,发挥好村晚振兴乡村载体的功能,扩大村晚振兴乡村的红利;以村晚为契机,积极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改变有些地方村民只能“早上听鸡叫、中午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文化生活贫乏现象,把对农村的“送文化”变成“种文化”,扩大村晚的文化红利;以村晚为契机,鼓励村干部积极参与村晚,锻炼提高其领导能力,从而让村干部不仅会抓工农业生产,也会抓文化产品生产,更好地服务村民,扩大村晚改善农村治理的红利。 愿我市的村晚越办越多,越办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