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网约车在上海浦东机场运营事件,从1月29日禁止,到2月4日恢复,前后不过7天,打脸可谓快,教训可谓痛。 浦东机场是国际化大机场,最大的特征就是开放。但让公众惊愕的是,这里居然禁止网约车运营。这是与开放理念背道而驰的愚蠢之举。在网上,对于这样的“禁入”政策,几乎是一边倒的质疑和反对。于是,主管部门不得不公布撤销禁令。 在浦东机场打车是一件难事,如果没有网约车,只会难上加难。出台事关网约车运营的公共决策,就得充分考虑到政策一旦执行,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公共决策,影响的是公众生活,特别是一些“禁止性”政策,限制人的自由,对公众生活的影响更大。出台这样的政策,就不能不充分估算政策出台后,可能对公众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不然,出台个书面政策也许容易,但公众不理解、不接受,全是质疑声、反对声,执行效果极差,或者根本无法落实,不得不紧急叫停,或者名存实亡。有的部门还不得不因此道歉,不仅有损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政府公信力也是极大的伤害。 公共决策涉及面广,受影响者众。出台公共政策,不是小事,不能随意,不可任性。对于政策出台后的效应,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应该有一个综合性的预估,而不能自以为是,或者“毛估估”算数。 如何预估公共政策的效应呢?细心观察过多起“铩羽而归”的公共决策,我以为,有六个办法,可供参考。 不能简单化。各地情况不一样,各人需求不一样,制定政策,就不能搞简单化、一刀切;应充分考虑到纷繁复杂的现实,和各不相同的人心民意,尽力寻求“最大公约数”,而不能以为政策一出,就天下大吉了。涉及专业领域,尤其不能照抄照搬老一套,要尊重专家、专业、权威,为自己的决策铺垫好专业底色,避免专业性、常识性差错。 要充分调研。搞不清楚实际情况,就敢出台公共政策,十有八九不会受欢迎,甚至可能“惹火烧身”,难以收场。调研,就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能不能做,怎样做更好,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而是要让群众说了算,让实际情况说了算,让客观规律说了算。先期的充分调研,是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也是一种宣传和动员,可为决策制定后的顺利执行打牢基础。 先试点再推广。政策实施后,会是个啥样子,如果一时无法估算,那就先在小范围内试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等到效应全面显现了,利弊得失看清楚了,再慢慢推广。当然,这往往需要较长时间,但因为谨慎,容易控制负面影响和不利局势,不至于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有代入感。代入,就是把自己当成政策实施的对象,站在别人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要是我,我会怎么样?支持还是反对?也可以问问身边人、家里人、朋友,听听他们怎么说。有代入感的好处是,在制定政策时,不会只把自己当作旁观者、局外人、发号施令官,而是利益攸关者、切身感受者,想事情、看问题,脑筋和眼光自然会打开。 想到反对者。政策出台,往往涉及利益的调整,有人拥护,必然有人反对。“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制定政策时,如果能够想到反对者,问问反对者,知道他们会怎么反对,并有充分的证据和充足的理由说服反对者,那么,这样的政策,就会“抗击打”得多,生命力强得多。像机场禁止网约车,不问问网约车司机怎么想、不听听乘客的意见,不栽跟头才怪呢。 不可夹带私利。有些公共决策,一看就反常识、反逻辑、反市场、有猫腻,决策者自己也知道“名不正、言不顺”,还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甚至倒行逆施,原因就在于,被一己私利冲昏了头脑。这样的公共决策,是典型的利令智昏、掩耳盗铃,跟明火执仗的打劫差不多,必然引发强烈反对,结局只能是黯然收场,甚或“偷鸡不成蚀把米”。 比较而言,前五条可以说是方法和技巧问题,后一条则是理念和立场问题。错误的方法和技巧要改进,荒谬的理念和立场则要坚决杜绝。浦东机场禁止网约车事件得以纠正,尊重民意,知错能改,当然是好事。但这样的“返工纠错”,其实是可以避免的,而不应该是时不时就会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