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辉 近年来,在鼓励素质教育、推进“双减”的大背景下,学前教育、中小学作业形式日益多元化,其中,手工类作业占比攀升,有些难度还不低。孩子完不成的,自然变成了家长的“作业”,而时间精力有限的家长,为了完成任务,则选择了“外包”。在电商平台,“手工作业代做”已经成为一门生意。眼下正值寒假,“代做生意”又火了起来(2月6日潮新闻)。 “手工作业代做”生意的出现,是对当前教育减负政策的一种异化。原本意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政策,却在执行过程中,被部分学生和家长误解为“减掉”了必要的动手实践和能力培养。手工类作业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其初衷是通过实践操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当家长亲自下场,甚至寻求外部帮助时,这一初衷便被扭曲。 这一现象反映出家庭教育的错位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在家庭教育层面,家长由于时间精力有限,面对孩子无法完成的手工作业,往往选择妥协或外包,无形中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在学校教育层面,部分教师对于作业难度把控不当,以及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完成手工作业。此外,电商平台对于此类服务的默许甚至助推,也暴露出监管的不到位和商业利益的驱使。 “手工作业代做”生意火爆,不仅不利于学生个人成长,还可能对整个教育体系造成不良影响。一方面,过度依赖外部力量完成作业的学生,可能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这种现象的蔓延会破坏教育的公平性,让那些能够自主完成作业的学生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手工作业代做”生意火爆背后的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学校和教师应重新审视和调整作业布置的策略,确保作业难度适中,既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又不会给他们带来过大的压力。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能够在遇到困难时,得到及时支持和鼓励。 家长应端正教育态度。要认识到手工作业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避免过度溺爱或放任孩子。在家庭教育中,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同时,应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合作,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电商平台和相关监管部门则应加强对“手工作业代做”服务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平台应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禁止此类服务的发布和推广;监管部门则应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商家进行严厉处罚,以维护教育市场的秩序和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