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2月1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众家治村,走“富家之路”

——记者驻村日记

    记者 张伟方 张凯凯 

    2月15日 小雨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仿佛还萦绕在耳边,正月初六,崇寿镇傅家路村迎来了另一种“热闹”。

    又是一阵拉杆箱轮子滚过水泥路的声音传来。

    “回来啦!”身披蓝色网格员马甲的陈锋闻声向远处招手。顺着他的视线,我们看到了一张风尘仆仆的熟面孔——那是租住在东片区钱谷妙家里的郭陈伟,坐了十多个小时火车的他略显疲惫,随身的行李箱和大包小包里,装满了来自家乡的关爱。

    “新年好!钱阿姨念叨你好久了,回去注意用电安全!”相隔几十米,陈锋大声叮嘱道。

    在前湾新区,春节的“返程潮”不仅发生在火车站、汽车站和高速路口,也发生在外来人口占比高达47%的傅家路村。年前驻村时,我们曾目睹一大批“新村民”返乡,如今,他们陆续回来了。

    作为傅家路村的专职网格员、村和谐促进会的专职副会长,陈锋比起我们,多了一份感慨:“看了十多年的回乡和返程,现在确实和以前不同了!”

    最大的不同,就是“新村民”成了“老村民”的挂念。“房东们都跟我说,租客们返乡后,院子里空落落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过年时,家里做的腊味还特地给租客们留了一份,等他们回来后吃。”陈锋说。

    这样的场景,如果在九年前,陈锋几乎不敢想。

    彼时,他刚成为傅家路村和谐促进会的一名志愿者,摆在他面前的,是村民之间的“貌合神离”——由于傅家路村由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本地村民的“小村”观念强,加上外来人口来自五湖四海,导致村民之间的关系如同一团乱麻。

    怎么办?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一视同仁。村党委书记陈沸沸提出了“众家治村”理念,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行动成了破题的关键。

    村务管理,没人坐“旁观席”——遇到大事、要事,村里的党员、村民代表、民主协商小组成员、乡贤、外来务工人员代表等近150人群策群力。

    民生需求,绝不当“耳旁风”——“村里年轻人多,能不能建一个篮球场?”“我们打太极拳,能不能有室内场地?”尽管年龄、籍贯、民族有所不同,但村民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相似的。众人围绕一个个民生项目,达成了一次次共识,也加深了对彼此的认同感。

    行至村委会旁,马路对面的篮球场传来有节奏的“砰砰”声。尽管雨后的地面上还有些许积水,却无碍年轻人在这里尽情运动。

    “我是1999年从安徽来到宁波打拼的。”陈锋告诉我们,“当时我经历了创业失败,过了好久才振作起来,深知在外打拼所背负的压力。所以,我是提议建这个篮球场的人之一。”

    陈锋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初衷和愿景——不管什么身份,无论会不会打篮球,宣泄情绪也好,释放压力也罢,这个篮球场为任何人敞开。而陈锋自己,也愿和傅家路村一起,努力成为所有新老村民的“后盾”。

    在不远处的傅家路片区便民服务中心,墙边还放着春节前篮球赛的记分板。“新老村民和谐篮球队”“傅家路村少数民族篮球队”“傅家路村傅商商会篮球队”——简简单单的三个队名,在我们看来是“众家治村”最真实的写照。

    “下一场篮球赛在什么时候举行?”记者问道。

    “等过两天‘新村民’都回来了,就可以谋划起来,到时候邀请你们来看!”陈锋笑着回答。

    村庄名片

    傅家路村位于前湾新区崇寿镇西部,面积5.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359人,外来人口4700余人。近年来,傅家路村以“党建引领、众家治村”为理念开展基层治理,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