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朱枫 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继续实施面向农村教师的“优师计划”“国培计划”。我市相继出台了《共同富裕先行市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共同富裕乡村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通过“1+5”工作体系、“大学小镇”模式、“城市园林”产学研联盟等举措,以课程建设、技能提升为中心,大力推进乡村教育帮扶。教育精准帮扶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特征,要使教育帮扶在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效果作用真正得到发挥,离不开完善的长效机制对其予以保障。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区域教育特色 要协调区域自然环境、区域资源禀赋等因素,统筹推进在精准帮扶标准、帮扶方式、帮扶主体等方面的帮扶工作。结合区域教育、经费、保障等情况,因地制宜,制订3年至5年县域“嵌入式”“沉浸式”教研发展计划,合理确定场地、设施、机构、人员、经费以及保障条件等,做到有针对性、前瞻性、时效性,坚持规划引领,力争3年至5年达标,体现“课程、课堂、课题”教研行动思维。深化教学理念,统整“普职成”教学内容,施行“理实一体”,倡导运用新理念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从专业办学方向、优质人才标准、职业学校管理、课程设计、校(园)本研修等多个方面着手,充分体现区域教育特色,开足、开齐国家标准规定课程,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聚力平台建设,形成信息动态化机制 支持高校牵头建设“协作智慧教育平台”,将协作项目学分化管理,系统性规划应面向未来,可仿照“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布局,建立教育精准帮扶数据库和数据平台,提供有效的后台数据保障。信息动态化呈现是教育精准帮扶工作得以持续有效开展的依据和基础,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帮扶精准性的关键所在,完善教育精准帮扶信息动态化推进机制必须充分借助大数据时代的技术优势,在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递过程中充分运用“互联网+教育”“校园大脑”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缩短信息传递路径,拓展信息传递渠道,集中传输共享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将教育精准帮扶工作与大数据相结合,对教育精准帮扶对象进行统一的信息采集,在统一编码基础上建立数据库,增强数据库之间的兼容性和耦合性,确保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与本地化。 促进资源共享,拓宽社会参与主体 在教育精准帮扶过程中,非营利性组织的志愿者团体等社会面参与主体在教育人才结构配比、资金投入支出等方面,有着相对的灵活性和弥补能力。为有效拓宽教育精准帮扶社会面参与主体的广泛度,在市教育局和其他市级相关部门统筹主导下充分发掘社会面的资源和能量,优化“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以“区域统筹+服务外包”模式弥补教育精准帮扶资源和动能短缺的问题。在扩大教育精准帮扶社会面主体参与路径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快教育精准帮扶准入制度建设,探索集团化、联盟共建等社会面主体参与形式,为社会面主体参与教育精准帮扶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 提升协同参与,建立区域合作共同体 鼓励企业、非政府组织、教育专家和志愿者协同参与,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院校跟进,村镇参与”的多元参与主体联动工作机制,通过政策指导和规划,确保区域内各项教育活动和项目的协调一致。立足于多主体区域合作共同体的建设,服务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促进现代学校治理制度和导师制管理模式的结合,形成“双招”“双聘”“双培”“双师”“双证”等完善的标准化模式和实施办法,形成共建、共享、互动的区域合作共同体。鼓励和支持院校在教育教学中采用创新方法,如项目式学习、社区参与式教育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时调整“9+3”计划招生范围,探索“产教研学创”协同育人模式,最终建立“政、校、企、村”区域协同帮扶的体制机制、“产教融通”的实践模式、“五位一体”的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完善对接机制,建设本土化专家团队 建议市教育局通过对教学的深入剖析和针对性的指导,填平教育的“低洼地”,落实“优师计划”“国培计划”。一是推进专业化技术支撑系统的建设,要大力扶持乡村专家人才的引进和聘用,及时掌握发展动态,把握学校发展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并能有效地剖析个性化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等问题,为进一步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通过建立帮扶联盟、区域联盟、农村联盟、校际联盟、课改联盟等多种渠道,定期组织实地调研,专家报告,示范辅导,以达到精准帮扶的目标,逐步解决城乡差距明显、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顽疾”。三是形成城乡园校结对、互访、教学培训,使乡村园校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管理模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的督导、评估与考核制度,对乡村教师工作进行阶段性、多元性、实时性评价,对乡村教师工作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促进乡村“本土化”专家“内生”发展。【本文为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统筹推进县域学前教育治理策略研究”(JD6-11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