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2月2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彩礼与子女入学挂钩
有损教育公平

    孔德淇 

    近日,江西赣州市崇义县出台《关于建立崇义县“零彩礼”“低彩礼”家庭礼遇机制(试行)》,用十个方面礼遇政策奖励彩礼不超过3.9万元的新婚家庭,其中包括子女可在学前、义务教育阶段,在全县范围内按照第一顺序择校入学。政策一出,有些人拍案叫好,认为家庭礼遇机制为爱“减负”,切实减轻当代年轻人结婚的经济成本和负担。也有不少人质疑,让部分孩子享受“优待”,势必会挤占其他孩子的正当权益,可能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2月27日《河南商报》)。

    近年来,多地彩礼金额持续走高,甚至出现“天价”,成为不少家庭难以承受之重。将彩礼与子女入学挂钩,可以说是推动婚俗改革、治理“高彩礼”的一种尝试。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为了治理“高彩礼”,就打起子女入学的主意,不仅涉嫌违法,在客观上也使教育公平“变味”,加剧家长的教育焦虑。长远来看,甚至不排除有夫妻为了孩子优先入学而伪造低彩礼的现象,给正常教育秩序“埋雷”。

    据媒体报道,类似机制并非在崇义县一地存在。地方政府重视治理“天价彩礼”,倡导“零彩礼”“低彩礼”固然值得肯定,但将此与学生入学挂钩,“迫使”人们把彩礼价位降下来,既不合法也不合理,无疑是走错了道。

    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在一定范围内,让资源更多地惠及每个人,确保他们有平等机会,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为此,应当努力清除影响教育公平的地方性政策,不能以受教育者的公共教育资源作为奖励来推动婚俗改革。因为“礼遇”了某个群体,就会伤害另外一个群体的利益。

    彩礼问题属于习俗范畴,有关方面可倡导移风易俗,却不宜上升到行政层面,在政策上加以干预。换句话说,子女入学涉及公共资源的分配,理应审慎待之,不能以鼓励“低彩礼”“零彩礼”为名,制造新的矛盾对立。更何况,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的公益属性不容“变通”。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除了树立良好愿景,也须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广泛听取公众意见,权衡各方利益,确保公平合理。

    让教育归教育,治理归治理。解决高价彩礼问题,我们需要更加综合和系统的改革,既从制度层面入手,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又注重社会观念的转变,弘扬尊重个人价值、平等互利的婚姻观念,但无论怎么做,都不能掺杂其他因素,更不能损害教育公平,影响孩子正常入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