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华 “日间病房”是针对病情稳定、诊断明确的患者,采取“白天住院治疗,晚上回家休息”的一种新型医疗服务模式。78岁的赵奶奶因为急性支气管炎,在安徽全椒县人民医院襄河分院住院治疗。每天上午,老伴儿送她来输液,输完液,中午就可以回家,家里什么活儿也不耽误。离家近,花钱少,10天总共才花200多元,赵奶奶对“日间病房”赞不绝口(2月28日人民网)。 当前,很多城市医院秉持“最多跑一次”等便民思路,在医院推行“日间手术”“日间诊疗”等服务模式,效果较好。其实,类似“日间”模式更适合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因为基层患者的病情普遍较轻,门诊通常一天内可看完病,住院也没必要一直留在病房,患者“随治随走”,对诊疗没什么影响。 更要看到,患者在家门口看病,难免会挂念一些家事。孩子上学谁接送?老伴能否吃上热乎饭?鸡鸭猫狗谁来喂?栽种误时怎么办?果子不收会不会掉落……住院也难以安心。假如基层医疗机构硬性规定住院不得轻易回家,或请假回家条件苛刻、手续繁琐,患者就更加不愿意在基层住院。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住院率很低,与此有很大关系。 在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普遍开设“日间病房”,基层患者的上述烦恼就能迎刃而解。白天打吊针,晚上回家休息,甚至可以常回家看看,如此“随治随走”,不仅提升基层看病的便捷性,而且有利于纠正一些人“小病拖、大病扛”等错误观念,让基层患者的健康更有保障。 而且,这类新型诊疗模式还可大幅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竞争力与吸引力,让更多患者愿意留在家门口看病。在医改方面,基层“日间病房”还可承接大医院转诊回来的患者,包括术后、病情转稳以及康复患者等,有利于医疗资源整合,落实双向转诊等医改举措。 基层“日间病房”种种优点在过去也得到过认可,以前之所以难以实施,主要是因为存在一些顾虑。比如,“三假”(假病人、假病情、假票据)骗保好发于中小医疗机构,监督这类骗保的重要手段是通过突击检查,看患者是否在位。有些地方规定,住院患者必须在医院留宿,离开医院不得超过多长时间,否则就会被视为存在挂空床或假住院等嫌疑。类似监督举措对打击骗保有利,却让医疗机构不敢放患者回家。 在医保监督方式日益多元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日趋成熟的当下,规定住院不得随意离院等监督举措已显得很落伍,也成为影响看病便捷性的一大障碍。合理的做法是,通过更先进的监督手段来确保医保基金安全,通过普及“日间病房”等方式,让家门口看病普遍获得“住院也能回家”等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