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复旦杭州湾科创园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 |
杨兵杰 观点提示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技术新产业加速迭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局势下,科技产业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也给新时期沪甬合作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宁波应把握世界之势、时代所需、国家所求、发展所向,更加积极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加快从设施对接与服务协同,聚力转向产业、科创、人才等更深层次的核心功能协同。 长三角以1/26的国土面积、近1/6的全国人口,创造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全国37%的进出口总额,无疑是中国最“强劲活跃增长极”。作为长三角辐射引领的领头羊和极核城市,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正在加快推进“五大中心”建设,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 宁波与上海隔杭州湾相望,两地文化同源、人缘相亲、经济相融,“300多万上海人祖籍宁波”“上海方言15%为宁波语系”等民间说法,以及近现代“宁波帮”在上海兴起,成为血脉相连、合作共赢的最好诠释。早在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考察调研宁波时就指出,要充分认识上海在长三角经济圈中的龙头地位和参与经济全球化中的独特作用,积极主动接轨上海,并充分肯定了宁波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方面的工作,“在北接上海这个问题上,宁波觉悟高、行动快、办法多”;而后又将“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宁波积极响应、主动作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市委、市政府与上海签订了交通、科技、金融、产业、教育、卫生、文旅等7个领域战略合作协议,制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宁波行动计划、标志性工程建设方案和“四个重大”清单,有效推动了全市域、全领域融入上海。 2023年11月30日,时值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从扎实推进向纵深推进,从明确方法论到具体路线图制定,从区域项目协同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推进。重要讲话指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做到“三个提升”(即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强调“四个统筹”(即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并部署“六项工作”,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强调“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沪甬两地产业协作现状 1、产业投资规模一般。从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对沪投资情况看,2020年对上海投资额最高的城市为苏州市,投资总额为99.47亿元,占长三角地区投资总额的30.01%;其次是南通市,对沪投资29.31亿元;宁波居第三位,投资额14.31亿元,不足苏州市的15%。从上海企业对浙江投资情况看,2020年上海企业对宁波投资79.17亿元,次于杭州(147.11亿元)、嘉兴(106.36亿元)。 2、投资领域相对传统。宁波企业投资主要集中于上海的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占对沪投资总额的48.44%、22.22%和20.05%,而嘉兴的企业超六成投资于上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3、化工制造互动紧密。石化、汽车、装备制造等是宁波的优势产业,也是上海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产业配套的重要来源,两地行业产业链联系紧密、良性互动。2022年,宁波28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采购上海各类产品和服务80.93亿元,较2019年增长47.1%。 4、新兴产业联系加强。2022年沪甬两地电子设备、软件信息、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企业间交易规模较2019年分别增长101%、620%、263.7%。从上海特斯拉166个主要零部件和组件供应商来看,宁波均胜电子、拓普、舜宇光电等18家企业为其配套,成为特斯拉最多供应商的城市,显示了宁波对上海强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配套能力。 沪甬两地科创协同进展 1、科创合作平台加快建设。在前湾新区谋划打造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慈溪分区、余姚漕河泾产业园先后落地,推动共建中关村长三角总部园项目和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等成为沪甬科技合作和产业转移的重大载体,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慈沪共塑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平台入选全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佳实践案例。 2、区域创新联系相对薄弱。截至2022年12月底,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检索显示,上海与宁波两地作者合作发表论文数量5704篇,在8个城市中居第2位,但相较于上海与苏州两地的科研合作,仅是苏州(10109篇)的55%左右。 3、科技协作强度不高。共建“上海·宁波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服务平台”,对接长三角大型仪器资源4000余台,对接服务机构400余家,对接专家400多个。但宁波与上海之间的科技协作强度总体上偏弱,如苏州和上海开放共享仪器设备5.4万多台,远超过宁波。 4、对沪人才吸引力不够。从近几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沪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走向看,近七成选择留沪工作,选择到浙江工作的比例仅5%左右,且以杭州为主,选择宁波的屈指可数。 沪甬两地科创产业协同创新的思考建议 1、重点取得“一大”工程突破:即沪甬跨海通道 科产协同,交通先行,首先要加快推进沪甬跨海通道的谋划建设,实现人流、货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速融通,更好地促进宁波承接上海产业、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辐射。沪甬跨海通道是宁波全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要动脉,是国家沿海高速干线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纵深推进,沪甬跨海通道也迎来项目的重大建设机遇。我市要尽快成立项目专班,借鉴先进经验,创新工作策略,加快将沪甬铁路通道早日纳规和建设,建立国家、上海、浙江省、宁波市四方协同推进机制,深化通道功能定位、登陆点位及规划线位、枢纽接入及具体路由、公铁一体建设模式、资金筹措方案等关键性支撑性问题研究,将其打造成为长三角重大标志性战略性工程,实现宁波与上海直连互通,密切宁波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快速联系。 2、积极推进“两大”平台建设:即沪甬“四链融合”示范区和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 构建沪甬“四链融合”示范区。目前,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建设布局14个国家大科学装置,上海全市拥有4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70家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多所高校(“双一流”高校17所)、7.36万人高校科技人员和一大批国家级科研院所,科创资源全国首屈一指;而宁波拥有雄厚完备的制造业产业基础、富有活力的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家队伍及开放优良的营商环境,沪甬两地要积极推广“上海研发+宁波制造”“上海总部+宁波基地”“终端产品+协同配套”等模式,通过打造“科创飞地”、共建创新联合体、产业园区和专家工作站等方式,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协同,在前湾新区谋划建设5平方公里至10平方公里的沪甬“四链”融合示范区,贯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产业化到市场推广应用的全链条,切实推动科创成果、未来新兴产业在两地有序衔接、转移转化、场景示范和发展壮大。协同打造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依托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建立健全柔性引才机制,规范和支持慈溪(上海)科创飞地等各类“人才飞地”建设,鼓励通过托管、共建等方式促进人才柔性集聚。试点推动人才标准制度统一,探索与上海实现人才资质互认,推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证书、跨区域同行业认证等互认互准制度。研究建立统一的人才评价体系,打破户籍、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3、联动提升“三大”核心功能:即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国际新型贸易中心、全球领先科创圈 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对标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合作共赢,重点在长江腹地战略合作、国家战略资源配置中心、长三角港口一体化治理体系构建、国际集拼业务创新和智慧港口建设方面加强合作。共建国际新型贸易中心。充分发挥两地自贸区、综合保税区和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国家高能级开放平台优势,重点在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新型能源贸易、新型易货贸易和跨境电子商务等开展国际贸易新业态合作,探索破除监管模式、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贸易结算便利化等体制机制障碍,共同打造国际新型贸易中心。共建全球领先科创圈。发挥宁波甬江科创区集聚优势高端创新资源优势,深入对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合力培育“长三角科创圈”。聚焦前沿新材料、高端装备、新型能源等优势领域,沪甬加强联合技术攻关,完善“揭榜挂帅”机制,研究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共建共享机制,共同推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宁波分中心和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宁波分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宁波龙头企业与长三角国创中心合作建立企业联创中心,支持和引导宁波企业加强与上海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 4、聚力打造“四条”特色产业链:即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海空天、邮轮产业链 目前,长三角集成电路产量约占全国一半,其中人工智能芯片、设计业、制造业和封装测试业占全国比重分别为58.3%、48.9%、47.2%和78.4%。充分发挥上海国家集成电路制造业创新中心和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优势,依托宁波北仑芯港小镇、镇海集成电路产业园、中意宁波产业园等平台和荣芯半导体、甬矽电子等龙头企业,加强沪甬集成电路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协同壮大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俱乐部。顺应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聚焦上海国际汽车配套产业园、上海国际汽车城等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平台,结合吉利汽车、宁波均胜电子等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优势和宁波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等的配套优势,鼓励和引导沪甬两地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对接,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依托上海航天八院、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北航宁波研究院、西北工大宁波研究院等大院大所,主动服务C919国产化的战略契机,聚焦空天海洋领域,共建大飞机配套产业园和卫星互联网基地,大力推动车联网、船联网、海空天特种飞行器等场景示范应用。紧抓国内邮轮产业大发展契机,围绕上海打造邮轮总部港、枢纽港和制造港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宁波丰富的海岸线、码头资源和配套设施优势,利用宁波象山、奉化、梅山邮轮基地优势,在沿海港湾和适宜海岛建设一批邮轮码头,打造国内国际相互衔接的精品邮轮航线,构建“上海母港+宁波靠泊港”格局,合力打造国际一流邮轮旅游目的地。 (作者为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