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热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3月0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微光温暖他人,爱可以很近

记者沈莉萍陈敏徐丽敏

跳水救人的老教师李平达工作照。(奉化区教育局 供图)
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男护士沈宇威。(陈敏 摄)
“共享奶奶”袁佩君和老伙伴一起接孩子们放学。(周斯佳 供图)
2024年宁波市“志愿同行 大爱甬城”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月启动仪式现场。(市委社会工作部 供图)

    记者 沈莉萍 陈敏 徐丽敏

    今天,我们又迎来了“学雷锋纪念日”。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凝聚成平凡生活里奇迹的模样。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总在不经意间带给我们感动——是纵身跃入冰冷江水救人的老教师,是给素不相识的患者带来重生希望的男护士,是发挥余热护送孩子放学的“共享奶奶”……这一束束“凡人微光”,迸发出闪耀的能量,既照亮别人的路,也引来更多光的汇聚,形成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暖意

    以关怀人为使命,以成就人为荣耀

    今年57岁的李平达是一位老教师,在奉化教书育人38载。

    去年初冬的一件“偶发事件”,让一向谦和热心的他,俨然成了“网红”人物。

    那是去年11月的一个清晨,在奉化县江边跑完步的李平达正准备回家,突然听到有人在岸上大声喊:“快去拿竹竿!快去拿竹竿……”

    李平达凑近一看,哎呀,不好!有人落水了!一个穿着黑色羽绒服的女子正漂在水面上,眼看就要漂远。“你会游泳吗?”李平达大声喊,可是水中的女子并无应答。

    情况紧急,等竹竿拿来怕是来不及了!李平达当机立断,纵身一跃跳入江中,连衣服、鞋子都来不及脱。

    只见李平达迅速游到落水女子身边,一只手将她的背部托住,另一只手奋力划水,朝着水位监测站方向游去,全力将女子托上爬梯,并在众人的帮助下将她救上了岸。整个过程大概10分钟。

    当时李平达只想着自己会游泳,要下水救人,根本没想过江水冷不冷,更没想过自己正感冒着。上岸后,被早晨的寒风一吹,他被冻得瑟瑟发抖。眼看女子情况平稳,他赶紧回家换衣服去了。“我听到她说了声‘谢谢’,应该没啥大碍。”

    李平达到家后,手冻得打不开指纹锁,只好打电话叫妻子来开门,冲完澡裹着棉被还冷得浑身颤抖。在妻子的追问下,他才简单说了救人的事。虽说感冒因此加重,他却打趣:“罗盛教零下几十度都下水救人,我这算什么!”

    当记者问及救人的细节时,李平达没有多提:“这是件很小的事情。我会游泳,又是男人,怎能不救?别人看到这种情况也会这样做。”

    平日里教书育人,关键时下水救人。“关爱他人,言传身教”,早就深深刻进了他的骨子里。

    1986年,李平达从余姚师范毕业后开始从教,从奉化裘村镇杨村中学(现已撤并)、西坞中学,到奉化区实验中学、浙师大附属奉化实验学校(锦屏中学),再到奉港中学;从普通教师到高级教师,从一线教学到管理学校。一路走来,李平达以他的“严谨自律、谦逊仁义”,深受师生尊敬和爱戴,大家都喜欢喊他“达叔”。

    “他让老师做到的,自己一定会先做到。每天第一个到学校,微信步数长期排在榜首。”

    “评奖评优的机会,让给老师。”

    “和学生打成一片,临考前一个班一个班给学生加油鼓劲……”

    2021年,一名残疾男生进入锦屏中学。学校一开始不知道情况,把他分到了女教师的班上。李平达考虑到女班主任照顾男生不太方便,特地将他转到了男班主任陈旺盛的班上,还自掏腰包买了轮椅送给学生。

    “以关怀人为使命,以成就人为荣耀”,是李平达的座右铭。新的一年,他依然在自己热爱的教育岗位上发光发热,做着平凡的事。他说的一句话、做的一件小事,经常让身边的人心生暖意。

    仁心

    “只要我能帮的事,就顺手帮一把”

    自今年年初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以来,沈宇威几乎没有一天不在想着一件事:“不知道我的血能否救他一命?不知道受捐者是否已经康复?”

    沈宇威是宁波市中医院心内科的一名男护士,2000年出生,毕业于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心内科护士长谢莉莉眼里,小沈“是个好孩子”,好学又乐于助人,当科室其他同事有突发情况需要换班,或者病人需要帮助时,他总是一口答应。由于入职时间较短,他第一时间学习与科室相关的新知识。这不,2022年,心内科开始开展介入手术,需要配备一名护士,小沈第一个报了名。而在病房里那些老爷爷、老奶奶的眼中,小沈就是个可爱的“话痨”,只要他走进病房,总能逗得病人们笑个不停。

    今年1月19日,小沈做了件让大家纷纷点赞的大好事,他捐献了260毫升造血干细胞,给一名素不相识的患者带去了重生的希望。

    小沈告诉记者,自己萌发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想法,是在观看了一部影视作品之后。当时,他还在读大学,学校组织他们观看《人间世》这部纪录片,那一个个交织在生命脉动和医疗链条下的真实故事,尤其是白血病患者的遭遇,深深地打动了他。当时他就暗暗下定决心,有朝一日,如果能为这些病患提供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帮助,他也会心生欢喜。

    2018年,小沈参加无偿献血,主动留存了血样并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了一名光荣的志愿者。这之后,小沈每年都参加无偿献血,每一次看到爱心人士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新闻,他的内心都会泛起涟漪。

    2023年10月中旬,小沈接到鄞州区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留存的血样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匹配成功。“真的好激动,有一种多年愿望一朝实现的幸福感!”面对记者,小沈开心地说:“这意味着,我将能够挽回一条鲜活的生命。

    经过一道道严格的程序,小沈最终配型成功。从那天开始,小沈便特意清淡饮食,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并配合着进行了一定的锻炼,希望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那一天。

    1月19日,小沈终于迎来神圣的一刻。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血液采集,小沈成功捐献出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这份饱含着爱心和祝福的“生命种子”,立刻由专人送往患者所在的医院,移植入患者体内,为其燃起生命的希望。

    小沈的爱心之举感动了大家。宁波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徐军说,小沈作为新一代“00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真谛,是当代青年的骄傲。

    小沈却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可以帮助别人的平凡小事。而这样的“平凡小事”,小伙子天天都在做,路上看到有老人坐着轮椅,他上前帮着推一把;下雨天,顺手帮人打个伞;上班路上,帮病人带些早点……

    “学雷锋?真没到这个高度,我只是告诉自己,只要我能帮的事,就顺手帮一把!”小沈笑着说。

    善举

    把“举手之劳”变成一种坚持

    每天下午4点40分,63岁的袁佩君早早等在鄞州区高钱小学门口。下课铃声一响,她便紧盯着陆续走出校门的孩子,然后从人群中牵起熟悉的小手,高兴地往家走。

    袁佩君接回的不仅是自己的外孙,还有东钱湖镇清泉社区的其他孩子。“我反正也要接外孙,顺道就把邻居家孩子一起接来了。”这样的“举手之劳”,袁佩君从2019年初就开始了。

    有一天,袁佩君照常在幼儿园门口等外孙放学。在与旁边的家长闲聊中得知,两家孩子竟是同班同学。对方家长因为工作原因,经常无法准时来接孩子,孩子一等便是半个多小时,袁佩君主动提出帮忙。“以后,我帮你接孩子,如果你要加班,孩子就在我家吃晚饭吧!”

    王羽萱正是袁佩君一手揽下的那个孩子,她从读幼儿园中班一直到小学三年级,基本上是袁佩君在接。“提出帮忙接孩子时没想那么多,大家住在同一个小区,有事情就互相帮助一下。”袁佩君笑着说,看到孩子跑过来喊“外婆”,她的心里也很高兴。

    把孩子从学校接回来只是第一步。袁佩君还经常带孩子回自己家或去社区“妇女儿童之家”,陪孩子写作业、唱儿歌、做游戏,直到他们被家长接走。有时候萱萱妈妈需要加班到深夜,孩子索性就睡在袁佩君家里。

    上学期,萱萱在作文中写道:“我有一位外婆,她不是我的亲外婆,她是我遇到过的最美的外婆,甚至比我的亲外婆还要好。”萱萱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她和袁佩君相处的点点滴滴,语文老师批改作文时都被感动了。

    放学被袁佩君接走的孩子不只有萱萱,社区内如有家长顾不上去接孩子,袁佩君都会热心帮忙。逐渐地,她从“孩子的奶奶”变为“孩子们的奶奶”,成了大家眼中的“共享奶奶”。而袁佩君的举动很快带动了其他奶奶,她们自发加入接孩子放学的队伍中。“我反正空着,我也可以帮忙接送!”“我们家孙子大了,我可以去幼儿园帮忙接送!”……

    2019年9月,社区成立“共享奶奶”志愿服务团队,团队成员从最初的5人增加到如今的58人。“现在我们小区的‘奶奶’接送孩子实行轮班制,我每周大概轮到2次。”袁佩君说。

    如此一来,“共享奶奶”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每天放学时,东钱湖镇实验幼儿园和高钱小学的大门口,都会出现几位身着红马甲、高举接送牌的“共享奶奶”,开开心心地接小朋友回家。

    遇到节假日,袁佩君还会与其他“共享奶奶”一起,教孩子们一些常用的生活技能,从叠被子、收衣服到认识交通标识,从倒垃圾、煮面条到了解常用救助电话,她们把能想到的生活实用技能一样样地教给孩子。

    “和孩子们在一起,我的生活也变得丰富起来。”袁佩君说,只要条件允许,接孩子放学这件事她会一直做下去。

    微光成炬,灿若星河。在宁波,这样的凡人故事还有许许多多,他们用爱和温暖,不断擦亮这座城市的底色。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