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四明周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3月1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人紫砂巅峰——宁波玉成窑

清·玉成窑范湖居士写佛手有石(东石)款三足炉鼎花盆
童衍方讲解吴昌硕旧藏玉成窑任伯年写刻提梁壶
玉成窑培训、雅集、创作活动
◀清·玉成窑赧翁铭柱础壶
清·玉成窑赧翁铭钟式壶
清·玉成窑钟鼎文壁瓶
吴昌硕旧藏玉成窑任伯年写刻提梁壶(西泠印社藏品)
清·玉成窑赧翁铭汉铎壶

    一个初春的午后,饮着用玉成窑老壶泡的老白茶,坐在古色古香的玉成窑非遗馆内,案前摆放的一本《宁波茶通典·茶器典·玉成窑》,散发着淡淡的油墨清香,这是玉成窑非遗传承人、玉成窑文化研究院院长张生的心血之作,日前已付梓出版。

    非遗馆坐落在江北区新马路文化街区,精致的石库门建筑氛围,馆内挂着梅调鼎的书法,空气中弥漫着古雅、恬淡的气息。非遗馆的展厅里,陈列着张生的藏品:大有来历的玉成窑汉钟壶,海上书画大家唐云的旧藏;造型十分漂亮的玉成窑提梁壶,刻有梅调鼎的铭文,出自何心舟的精心之作;文人艺术家与能工巧匠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作——玉成窑汉铎壶,它也被张生当作母本,制成当代玉成窑造汉铎紫砂壶,作为国礼赠送60余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和我国30位两院院士……

    徜徉其间,着实感到此地文气澎湃——一个多世纪前,慈城古镇专事烧制文人紫泥砂器的玉成窑,因宁波、上海、宜兴一帮文人巧匠的共同参与,声名籍甚,作品时人共美之,其道法之盛,冠于一时。抚今追昔,物我相融,江南文人日常生活中的闲情逸致,他们温润如玉的风姿,文意诗情浓载于物的君子气质,仿佛就在眼前浮现;而当触摸这些存世古器,不知不觉间,笔者与这些文人、巧匠,也有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宁波造”玉成窑,发端于文人雅集

    张生在《宁波茶通典·茶器典·玉成窑》一书中,全面详尽地论述了文人紫砂巅峰——玉成窑的历史、艺术特点及其在当代的传承。

    玉成窑被定义为清朝光绪年间创建于宁波江北慈城、专事烧制文人紫砂的窑口。

    玉成窑不仅仅是一个窑口,它还指当时从事紫砂创作的一个艺术群体,其中,核心人物是晚清宁波著名书法家、浙东书风开创者梅调鼎。

    紫砂界曾有这样的评价:“千年紫砂,绵延至今;雅俗共赏,文化先行;前有陈曼生,后有梅调鼎。”

    文人紫砂发端于明末清初,中兴于清中期,兴盛于晚清。真正由文人主导并赋予紫泥砂器以人文情趣,注重造型审美与文化内涵相契合,是在清朝嘉道年间,钱塘著名篆刻家、书画家、西泠八家之一陈曼生倡导兴起的。他在阳羡做县官时与宜兴当地的紫砂制壶名手杨彭年合作,主张制壶须创新,壶坯上兼以刻刀题写诗文,整件作品虽“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见到“天趣”。

    文人紫砂的深入发展及最鼎盛时期,是以梅调鼎领衔创作的玉成窑为标志。

    玉成窑当初为小型馒头窑,原址在宁波慈城林家院内。

    “我所收藏的玉成窑老壶如博浪椎、钟式、瓜娄等紫砂壶,以及文房器件紫砂香炉等砂器上,经常可以看到底款落有‘林园’圆章或方章。”张生说。

    在梅调鼎诗集《注韩室诗存》中有《林园秋海棠歌》《林园白槿花》两首诗,虽未提到窑口,但描写了林家后园的情景。

    20世纪末,罗丰年等宁波地方文化学者曾多次探访玉成窑窑址实地。罗丰年说过,他以前烧过窑缸,对窑有所了解。玉成窑位于林家后花园,他在年轻时和林家后人有过交往,亲睹旧窑风貌,还曾进入窑内。

    宁波历史上人才辈出,人文荟萃。至晚清时期,宁波富庶繁荣,商学并进,文风鼎盛,甬城与上海在经济文化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本埠的文人墨客与上海的高俊雅士相交甚密,并受到多元及个性化的海派文化影响。

    玉成窑文人紫砂的产生,得益于这些文人之间情感趣味的交流和对紫砂的热爱,他们从紫砂创作中获得艺术趣味,从器物中追求养素守朴、徜徉林泉的文人生活,以诗文和书画的形式抒发精神生活。当时,沪甬两地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因玉成窑而相聚,视紫砂创作为文人雅艺美事,把文人紫砂推向了历史巅峰。

    张生从存世古器考证,玉成窑参与创作的文人雅士众多,除核心人物梅调鼎,常见的名家还有任伯年、胡公寿、徐三庚、周闲、黄山寿、虚谷、陈山农、艾农等,制壶名手有何心舟和王东石,他们大多身居艺林主流地位,他们的重要艺术成就深受后世尊崇。

    这群文人墨客将他们的文学修养、艺术审美和生活情趣,通过诗文、书法、绘画的形式镌刻在紫砂壶器上。所谓“半瓦神泥也逐鹿,延年本是人间福。壶痴骚人会浙宁,一片冰心在此壶”,可见玉成窑紫泥砂器已灌注了文人风骨和玩家品位。

    “文蕴天趣”玉成窑与梅调鼎

    如果说文人风骨和玩家品位是玉成窑不变的魂,那么,文人艺术家的领衔与能工巧匠的结合,则是文人紫砂长盛不衰的内在基因,而这离不开梅调鼎。

    八年前,笔者参观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的“金石齐寿——金石家书画铭刻特展”,这场由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策划的特展,汇集了明清至当代众多金石家创作的书法、绘画、篆刻、铭刻及拓本题跋作品,宁波玉成窑文人紫砂作为压轴藏品集中亮相,令人眼前一亮。现场有五件梅调鼎题铭的玉成窑紫砂壶,其中四件由张生提供,另外一件是唐云儿子送来的传家宝“玉成窑瓜娄壶”。

    据史料记载,唐云收藏了八把曼生壶,举世无双,堪称瑰宝,晚年自号画室为“八壶精舍”,另庋藏玉成窑紫砂壶十余件。

    展出的那件唐云旧藏瓜娄壶,形如南瓜,壶身上刻着“生于棚,可以羹,制为壶,饮者卢”几个字,边上有“赧翁铭”的梅调鼎落款。

    这“赧翁”便是玉成窑创始人梅调鼎的别号。梅调鼎(1839年—1906年),慈溪县孝中镇(现宁波慈城镇)人,清代浙东书风代表人物,被誉为“清代王羲之”。

    《尚书》中把“和羹调鼎”喻作担任宰相。梅调鼎的长辈为他取名“调鼎”,说明家族对其寄予厚望。可惜他让长辈失望了,梅调鼎应试时因书法不合“馆阁体”而被拒,从此放弃科举。但他没有让后人失望,他将全部的才智融入书法和文人紫砂的创作,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影响了宁波一个多世纪的书风和紫砂审美。

    沙孟海如此评价他:“不但当时没有人和他抗衡,怕清代二百六十年也没有这样高逸的作品呢!”

    文人雅士吟诗作画时常以饮茶伴读,清代的江南文士尤其喜欢用紫砂壶泡当地的各种绿茶,色香味俱佳,可谓相得益彰。

    梅调鼎或许为饮茶之喜好增加乐趣,或许为诗书之情趣添加新意,或许为以砂壶之艺道迎朋会友,参与玉成窑的创办以及玉成窑紫砂器的设计,亲力亲为撰文题铭。他又与家住奉化的紫砂名家何心舟、来自上虞的篆刻家陈山农携手,由何心舟制坯、制壶,由陈山农把梅调鼎写的铭文镌刻在紫砂器上。又延请任伯年、胡公寿、徐三庚、虚谷、周闲等海上画派名家参与作书作画,并与宜兴制壶名手王东石合作,各尽其长,使甬上玉成窑的文人紫砂名赫一时。

    在玉成窑紫砂作品里,张生最爱收藏梅调鼎题铭的紫砂壶。他认为,梅调鼎的壶大多由何心舟制作,两人颇有英雄惜英雄的默契,凡他们合作出品的紫砂造型一流,这些紫砂器上所有的铭文、笔墨,文雅风流,素雅古逸,意趣无限,已被公认为紫砂历史上文人壶顶峰之作。

    梅调鼎在玉成窑砂器上的书法题铭,兼具北碑沉雄和晋唐高逸之美,题铭布局错落有致,神韵超乎其表,一气呵成;用笔软中有刚,顿挫分明,体态高雅,这是他立足于帖又致力于碑,大胆尝试的结果。书法与壶型器型自然天成,有珠联璧合、画龙点睛之感。

    文人紫砂因茶而生,讲究的是造型艺术与诗文、书法、绘画、印款、镌刻的殊妙结合,达到天趣妙出的艺术深度,是文人内涵、气质、风格的象征。玉成窑文人紫砂之所以“字随壶传,壶以字贵”而成为经典,与梅调鼎的壶铭书法和诗文密不可分。

    文人化、艺术化、生活化兼具

    文人群体把他们的艺术主张付诸紫泥砂器的创作中,把诗情画意、书法印款与紫砂壶艺巧妙生动地结合起来,使原本只注重技艺的紫砂壶艺卓然汇聚了强大的人文气息。

    取名“玉成”,寓意作品可与美玉媲美,又有成全美事之意。

    据张生考证,按照目前已发现的传世壶器的器身落款年号分析,玉成窑已有近150年的历史。这些传世壶器的器型隽美、款式丰富,有汉铎壶、汉钟壶、木铎壶、博浪椎壶、瓜娄壶、秦权壶、柱础壶、匏瓜壶、椰瓢壶、大小石瓢壶、各式提梁壶等。

    除了茶壶,玉成窑品种里面还有茶杯、砚台、水盂、笔洗、印缸、棋罐、壁瓶、画缸及大小梅瓶、各色花盆等,艺术创作形式特别丰富,文人化、艺术化、生活化兼具。

    玉成窑文人紫砂核心内涵是壶器上镌刻的铭文和书画,并通过质朴秀美的造型,达到天趣横生、以器载道,乃至道器合一的高雅意境。

    从存世各器的铭文内容看,艺术家表达的思想是茶饮与自然世事,茶饮与人生哲学,茶饮与人文历史,茶饮与读书修身等相关,文辞直白易懂,或感悟人生,或体会世事,或启迪睿智。

    玉成窑铭文的书体,有行楷、隶书、金文等。梅调鼎晚年受碑体影响,壶铭书法古拙朴厚、俊逸洒脱,是他最成熟的书风,也是玉成窑最经典的书体。此外,还有任伯年、胡公寿、徐三庚、虚谷等名家的原创书法和绘画,丰富的器身绘画是玉成窑文人紫砂的特别表现手法,栩栩如生的高士人物,历代文人痴迷的赏石、梅兰竹菊及自然界中的花草蔬果等,天趣盎然。

    玉成窑铭文还带有浓浓的金石气息。玉成窑壶器镌刻以陈山农与何心舟为主,镌刻内容有周闲、虚谷、徐三庚、黄山寿等人的原创书画。

    梅调鼎的壶铭由陈山农镌刻完成,陈山农工篆刻又擅书法,他通过刀刻将梅调鼎壶铭书法的遒劲典雅、沉雄古拙的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徐三庚的壶铭书法,自然苍劲,高古浑穆。目前已发现存世开门的作品有八件,其中“阳羡王东石制似鱼室主题木铎壶”上的铭文镌刻,可品味到他书法笔意的宽挺爽辣和“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气韵。

    玉成窑绘刻最具个性、创意的是任伯年,他自绘自刻的作品有茗壶、各式文房、花瓶花盆等,题材有花卉、人物、赏石等。对于不同的画面题材,他可采用各种刀法完美地表达出造型准确、线条明快、情感丰富、高雅脱俗的个人画风。

    玉成窑文人紫砂超越前贤的艺术表达方式,是彼时文人品格的一种象征,因而在紫砂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影响绵延至今仍余音频传,使千年紫砂生机盎然,雅俗共赏。

    复兴玉成窑,大有可为

    为了更好地传承玉成窑非遗,20余年来张生广购遗珠,将一件件玉成窑存世古器请回她的故土,并挖掘、研究,结合清代玉成窑文人紫砂的特点,复刻摹制当代成窑作品与非遗文创。

    “当知道张生有近60件玉成窑古代紫砂藏品,得知宁波民间对紫砂、对玉成窑研究到这么深的程度,这令我感到十分吃惊。”2016年在上海举办“金石齐寿——金石家书画铭刻特展”时,童衍方这样说道。

    实际上,无论古今,艺术都是要互动和交流,才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八年前,笔者参加了在月湖边的宁波茶文化博物院举办的一场雅集。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中国著名书法篆刻家高式熊,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一起为玉成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生的摹古紫砂器题写铭文。

    紫砂水盂上的“圆融”两字、紫砂花瓶上的“秋实”两字、茶罐上的“天地自容”铭文、汉铎壶上的“不可说”铭文、柱础上的“大自在”铭文……高老已离去五载,但有着高老题铭文的这几件紫砂器,依然静静地陈列在宁波茶文化博物院的展厅中,见证着一代大儒古朴峭拔、不染戾气的书风,留下了紫砂与金石辉映的佳话。

    “事实上,玉成窑的金石气息非常浓厚,完全可以融入金石传拓艺术,我们见到王东石制、徐三庚铭刻的木铎壶后,由西泠印社的唐存才以六舟全型拓法呈现出来并补梅花于壶上,西泠印社团队成员都参与题跋等,也是一种雅玩,非常有意思。”童衍方说。

    围绕玉成窑的雅玩还在继续,并以跨界隔代对话的方式,表达同门对老前辈的致敬。

    去年宁波玉成窑非遗馆开馆,正好赶上西泠印社来宁波办春季雅集,在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的提议下,经过多方协调,将吴昌硕先生旧藏、玉成窑任伯年写刻双龟图提梁壶借展到宁波玉成窑传承基地展出。童衍方把双龟图提梁壶文物视作沪杭甬文人交流互动的见证。

    晚清时期,任伯年曾在北仑小港望族李家教书四年,其间曾参与宁波慈城玉成窑的创办。

    任伯年比吴昌硕大四岁,两人都是海派顶级人物,多有交集。壶上面刻的是寿龟,正所谓龟寿延年,照此推测,此壶是任伯年送给吴昌硕的祝寿之礼。吴昌硕后人将它捐给西泠印社,现在它成为西泠印社镇馆之宝之一。

    “清朝光绪年间都有这么好的艺术交流,现在交通如此方便,上海、杭州、宁波三地更要常来往,多走动,因为文人紫砂里面的气息和文化底蕴,跟书画印是相融相通的。”童衍方说。

    去年2月,省政府发文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玉成窑紫砂制作技艺入选其中的传统技艺类。

    两个月后,宁波玉成窑馆正式开馆,玉成窑非遗传承基地坐落于江北区新马路文化街区,内设童衍方文艺大师工作室与玉成窑文化研究院,着力挖掘、研究与推广玉成窑学术与文化,举办展览雅集、培训讲座、实践体验等。

    基地日常开展从矿料到泥料的加工,生坯成型,书画镌刻,到最后的窑烧等工作,成为培养紫砂艺人、紫砂爱好者及玉成窑传播者的一个文化平台。

    去年底,玉成窑馆成功入选宁波市“一人一艺新空间”。

    “在文产融合方面,玉成窑通过创新推出文化艺术产业运营模式,突出艺术与产业相结合,提升项目造血功能。”江北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一个艺术门类创新如果有群众基础,它肯定会发展。如果还有文人加持,它的发展空间更大。通过摹古创新,在书、画、刻各方面有它自身的特点,而且有继承和发扬,那就成为一个活体了。”童衍方对玉成窑的复兴充满了信心。

    黄银凤/文   本版图片均由玉成窑文化研究院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