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鉴今知远。“年鉴”一词,曾见于宋代《崇文总目》以及后来的《宋史·艺文志》,深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现代“年鉴”又是文化互鉴交流的产物。年鉴实录当代,又关照历史,如何推动年鉴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留给史志部门的一项新命题。为此,宁波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在年鉴全域全品类开展创优项目,精心谋划“甬有优鉴”示范工程,此做法乃全国首创。 2022年8月,宁波“甬有优鉴”示范工程正式启动,以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贯彻落实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浙江省综合年鉴精品工程和专业年鉴创优工程“两工程”建设等要求,实施由综合年鉴向专业年鉴提优提质、扩面扎根的创新项目,目的是实现年鉴全品类全面优质化、精品化。11月,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文件在更高层面上正式明确提出“实施‘甬有优鉴’示范工程”。 “甬有”是基础和前提,不断扩大年鉴队伍。在前期摸底情况下,我市鼓励五类主体编纂专业年鉴、乡镇(街道)年鉴,参与“甬有优鉴”示范工程。一是本系统国家或省级开展年鉴编纂的单位;二是涉及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社会民生等单位;三是机构改革后新成立的单位;四是开展史志资料年报、年度报告编撰的单位;五是在甬高校、三甲以上医院以及具有城市形象标识意义的单位。此外,还促进多部门协同围绕重大主题、重大工程等联合编纂专题年鉴、大事年鉴。同时,建议各卫星城市试点镇、各区(县、市)政府驻地所在乡镇(街道)等作为编纂培育对象,乡镇(街道)年鉴可与村(社区)年鉴编纂联动推进。根据《关于公布宁波市“甬有优鉴”示范工程(2022—2023年度)创建资格名单的通知》,其中有市级专业年鉴34部、县级专业年鉴27部、乡镇(街道)年鉴30部,涉及科技、统计、水利、文旅、公安、司法、数据、社科、金融等部门。 从参与创建的编纂单位结构分析,一是新编年鉴不断增加,如《宁波海关年鉴》《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年鉴》等;二是对续编年鉴的要求不断提高,如《宁波体育年鉴》《国网宁波供电公司年鉴》《宁波机场集团年鉴》等实现公开出版;三是总体类型多样化,涵盖在甬高校、博物馆(美术馆),以及一批国企、民营企业等;四是推动基层年鉴编纂取得较大进展,泗门、慈城等卫星城市试点镇参与编鉴,象山县实现18个乡镇(街道)年鉴编纂全覆盖。据统计,全市目前已有120余部近900册专业年鉴、乡镇(街道)年鉴。 “优鉴”是重点和方向,持续提高年鉴编纂质量。第一,“优”在审核把关高标准。我市严格落实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重点参考标准中观点、框架、资料、内容等十个方面要求,明确“优鉴”评审标准,计划在通过成果评审年鉴中,择优再推选出“宁波精品年鉴”。第二,“优”在注重优秀经验的总结推广。及时征集各地各单位创建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通过发文形式向全市发布。第三,“优”在专班服务。启动之初就成立以业务处室力量为主的6人专班,负责督促并协助各地各单位加快落实编纂计划,开展具体业务规范培训,跟进材料报送、评审意见反馈等流程。 经过一年多精心培育实施,首轮“甬有优鉴”示范工程取得初步成效。至2023年底,宁波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分三批评审培树58部年鉴和10个典型案例。各地各部门重视年鉴工作意识普遍增强,有的主要领导重视主抓,有的配强工作力量,有的积极调动社会资源,有的出版经费得到充足保障,有的在全系统开展创优比拼,有的从无到有健全编纂机制。海关年鉴得到海关总署关史办的肯定和推广,象山县成为全省乡镇(街道)年鉴编纂试点单位。 宁波此项工作始终在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的关怀指导下进行,中志办领导多次在全国会议上表扬肯定,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方志网、“方志中国”公众号载文向全国介绍推广。 2024年,宁波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将贯彻落实全市“创新实干奋进年”精神,继续推进第二轮即“甬有优鉴”示范工程(2024—2025年度)各项工作,健全每两年开展一次成果评审的制度保障,促进编纂成果更好地服务中心大局和各行各业发展,将存量历史变成增量效能,为现实提供更加坚实的年鉴支撑。 (方宁 毛慧敏 高曙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