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田街道尚二村女子舞龙队 |
|
尚田街道桥棚村女子舞龙队(右)、秀芳女子舞龙队(左) |
|
锦屏街道河头村女子舞龙队在彩排 |
|
二月二大巡游现场(邬宏尉 摄) |
|
锋之社女子舞龙队 |
|
西坞街道尚桥头村女子舞龙队在彩排 |
陈峰/文 3月10日,有着“中国布龙之乡”美誉的奉化,迎来了龙飞“奉”舞——和乐春龙二月二大巡游活动。在锣鼓喧天中,20条奉化布龙或闪展腾挪,或翩跹回旋,或昂首阔步,或上下翻飞,“快游龙”“满天龙”“搁脚龙”“套头龙”等奉化布龙的经典动作轮番上阵。 “铜锣响,脚底痒”,人们倾城而出,把岳林广场围成一个圆圈。只见男子舞龙队气冲云霄,学生舞龙队活力四射,女子舞龙队刚柔并济。巡游队伍所到之处,市民、游客争相围观拍照,把表演现场围得水泄不通,孩子们追随着巡游队伍穿过大街小巷,一时间欢呼声、叫好声、锣鼓声汇成一片,整座小城弥漫着喜庆祥和的气氛。 在这次巡游活动中,女子舞龙尤为抢眼,来自奉化各地的13支女子舞龙队上演了一场气势磅礴的龙舞秀。 摸爬滚打的“女汉子”们 今年62岁的胡宏微,说起舞龙的事来,眉也飞,色也舞,“我们队跟男子队一样,摸爬滚打,样样来,是一群‘女汉子’。” 尚田街道尚二村女子舞龙队成立于2018年,彼时文化馆送“龙”下乡,妇女主任胡康飞召来胡宏微和朱伟等人,问她们愿不愿意舞龙。一传二,二传三,一支10人的队伍组成了,请来教练正式学舞龙。 当初觉得舞龙跟跳广场舞差不多,谁也没想到会这么辛苦。说归说,做归做,谁也没有放弃。 镜头一:2019年,“孙家杯”奉化第十一届新奉化人篮球赛的开幕式上,舞龙队上场了,那天下雨,地面积水成洼,东一洼西一洼。她们视而不见,愉快地在水洼中做着摇船、滚地、直躺等动作,博得观众一阵阵喝彩。她们笑称自己是一块拖把布,哪里需要拖哪里。 镜头二:2020年,尚田街道要拍宣传片,女子舞龙队作为一张名片不能落下。正值炎夏,地面温度能煮熟鸡蛋,队员们要躺倒在地面上才能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一套动作8分钟,整套动作做了3遍。她们依旧甘之如饴。 镜头三:今年60岁的蒋春恩是个龙头手,她家是种草莓的,草莓上市时节,每天卖完草莓,再来参加训练。平时在菜场卖蔬菜,从城区进货回来,明明是6点,跟老公说是7点,多出的1个小时去训练。队伍里最年轻的是48岁的陈凤莲,是从江西嫁到尚田的,家里有两个女儿,一个女儿尚小,读书要接送。遇到训练,她就跟老公说好话,包揽一天的家务活……每个队员都有各自的工作,下班才能训练,训练结束再回家吃晚饭。 镜头在每个队员身上都可以停留。大冬天,她们穿着汗衫训练,一般保持一周一次的训练节奏。如果有活动,一周就要训练三次。 努力换来佳绩无数。她们曾在2019年获得了浙江省龙狮锦标赛女子自选套路一等奖、竞速舞龙二等奖。2022年获得中国体育彩票宁波市社区运动会舞龙女子组一等奖。 舞龙队成立6年来,新老队员不断交替。庞爱萍今年60岁,是个老队员,依然活跃在一线,队伍中谁一旦有事,她就是“百搭”,每个位置都能顶上。65岁的朱伟以前舞龙尾,现在做后勤,拍照、拍视频,是个“守门员”。 新老队伍中还有胡云丽、汪祥美、范海维、陈美飞、任美芬、杨来娣、马秀儿、周建娥、胡美珠等,这些高龄“女汉子”,值得一敬再敬。 把“烂牌”打成“王炸” 出生于1950年的胡芬菊,从小没见过娘,5岁成童养媳,40岁时丈夫先她而去,留下要上学的四个孩子。 捏着这一手“烂牌”,胡芬菊硬是把它打成了“王炸”。二女儿毕业于北体大,是省运会上长跑和骑自行车的得奖常客;三女儿毕业于宁波体校,现在宁波某小学任体育老师;最小的儿子毕业于宁波大学,在慈溪某中学任体育老师。 不禁让人疑惑,这强大的运动基因来自哪儿?胡芬菊对自己的家族一无所知。也许,没有所谓的基因,靠的就是个人的努力。 尚田街道桥棚村女子舞龙队成立于2008年,成立之初非常“讲勿响”。胡芬菊带着队员们凭着一腔热情迎难而上,没钱啊,“龙”是队员们自己做的,有的做裁缝,有的做蔑匠,总算把“龙”给做成了。其实所谓的“龙”,不过是几个圆柱体串联起来,外面套上布而已。 一听说宁海石家的圆谱仪式上有舞龙,她们赶去观摩学习,遇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舞(奉化布龙)代表性传承人陈行国老师。陈行国感动于她们的精神,无私地教她们舞龙技巧。 有了一定基础后,她们每天聚在一起学习,先找了一处僻静的空地舞起来。等到有点像样了,再移师到村里的操场上。 她们的出场,在村里引起了轰动。男人们用赞许的眼神看着这些五六十岁的队员,自愧不如地说:“你们撑起了半边天呐。” 很快,村里的能人李光君做了一面队旗,并邀请她们去他的企业舞龙。此后,胡芬菊带着舞龙队活跃在各种庆典中,渐渐被人们认可,接到的邀请也越来越多。 胡芬菊是舞龙队伍里的灵魂人物,舞的是龙尾,一条灵活的龙尾,不时跳到东,又不时跃到西,年逾七十的老人灵活得像一条鱼,摇头摆尾。去年年初,她不幸膝盖骨骨折,休息了四个月后,又开始带领队员们操练。每天早上和下午,绕着村里的后山健步5公里,共耗时两小时。她们的微信运动记录每天保持在2万步以上。 街道里有什么活动,都能见到她们的身影。其实,她们已经不需要有什么复杂的动作,光站在那里,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爱是双向奔赴 在一次志愿者服务现场,一位婆婆笑眯眯地说:“如果此时能看一场滚龙灯就好了,小时候经常看,现在许多年没看到了。” 奉化锋之社爱心服务协会的志愿者们听到这话,心里泛起了涟漪。文化馆送“龙”下乡,送的是村。而协会是团体,此前的送服务活动中没有送“龙”的先例。不过,不久后他们收到了文化馆的一条“龙”。在群里一说,想舞龙的人还挺多,第一支队伍很快组建起来了。报名的人还源源不断,于是有了第二支队伍。两支队伍的队员都是锋之社爱心团队的志愿者,清一色女性,来自溪口的10多个村,共26人,其中10人左右是各村的妇女主任。 2016年建起队伍后,人员变动很少。她们的主心骨叫徐森飞,身高1.58米,一头短发,大眼睛,粉色卫衣外套着白羽绒马甲。问她是干什么工作的,她提起双手做了一个开车的动作,原来是司机。 爱是双向奔赴,志愿者们帮助别人,别人知道她们的困难后,也尽力相帮。第二条龙的赞助者是养猪专业户蒋亚伦。培训也不例外,陈行国和儿子陈亮亮知道她们的事情后,随叫随到,免费教她们舞龙。 她们保持着一周一次的训练节奏,时间定在每周五晚上6点至8点。这样的训练能让她们随时做好外出表演的准备。2020年1月,锋之社女子舞龙队作为奉化九条龙之一参加了阿拉宁波大型文艺晚会表演。2020年7月,参加了奉化区第一届全运会(成人部)龙鼓大赛,得了自选、竞速两个第四名。 徐森飞进入锋之社爱心服务协会有些年头了,之前她看到村里有些老人的家电坏了,便萌生了学习修理家电的念头。她拜绿叶公益的志愿者杨师傅为师,一个月下乡两次。一年半后,修理家电的小毛小病不在话下了。 舞龙队里有八九名队员跟村里的孤寡老人结了对,她们定期探望老人带去温暖。每名队员身体力行实践着自己的初心,大多数舞龙表演是公益的,偶尔有一些收入,用于下乡时给老人们买吃买穿的。 锋之社的两支舞龙队在溪口受到人们的追捧。两位龙头手,一位是状元岙的妇女主任汪雪萍,一位是银凤山庄的会计夏巧萍,她们的技术好坏影响着其他姐妹的发挥。一场训练或一场表演下来,双肩酸痛是家常便饭,她们常常贴着伤膏直至结束。 48岁的徐森飞头发已经花白了,但只要穿上舞龙服,那股劲就上来了,不用化妆,也是满面春风眼带笑。 女队里的“男保姆” 锦屏街道河头村女子舞龙队成立于2009年,至今已15年了。 第一批舞龙队员至今还有几人活跃在舞台上。胡玲甩开牛肉干面店,学舞龙时36岁,38岁怀孕生二胎,现在她又回来了。黄乖凤舞的是龙头,今年53岁,2021年动过手术,休养后回归队伍。王瑞丽开石材厂,2016年因病退出队伍,8年后又重新拿起舞龙棒……这些故事都存在范廷芳的大脑中,他是女子舞龙队的队长,协调并安排着一切。 舞龙,最需要的是人。范廷芳的眼睛像筛子,谁家女儿读完书回到村里,谁家新媳妇进门了,他了如指掌。村里的一大半女性,他都去动员过。有的舞着舞着吃不消了,有的舞着舞着没兴趣了,不过,留下的精英们,过关斩将,为村里赢得了许多荣誉。河头村女子舞龙队被评为2011年度奉化市优秀业余文艺团队,2013年在奉化市文体局主办的龙鼓大赛上获得银奖。2016年在奉化市第十一届运动会上获得第二名。2020年在奉化区第一届运动会舞龙比赛中获得两项第二名(自选套路和竞速)。 范廷芳为舞龙队操持着一切。以前练舞场地在停车场,遇到训练,范廷芳早早地把牌子立起来:“今晚训练,请不要停车。”训练或表演时,他为女队员们准备好茶水、点心,衣服、手机则由他来保管。他是她们的“男保姆”,细心地做好服务工作,她们都叫他“范伯伯”。范廷芳在2020年被评为“奉化最美体育人”。 舞得好,自然荣誉就多,荣誉一多,演出机会就更多。自队伍成立以来,她们已外出表演200多场。2024年的3月还没过半,她们就已经出门表演了10多场。1月下旬,央视摄制组来奉化拍摄奉化布龙,河头村女子舞龙队参与了表演。2月25日,节目在央视农业农村频道播放。 当她们看到自己的身影出现在央视荧屏的时候,也许所有的辛苦烟消云散,也许她们会悲喜交加。那种滋味,能说得清楚吗? 后记 今年是龙年。龙包含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血脉相连的情感,几千年来,龙的形象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1996年,奉化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布龙艺术)之乡。2006年,奉化布龙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这次巡游活动中,一共有20支舞龙队伍,女子队有13支。女队员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32岁。她们来自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家庭。她们是散兵游勇,却有着高度自律的职业精神。舞龙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她们放下手中的工作和家务,奔赴前方。 舞龙,舞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传承。奉化布龙有着800多年的历史。清末民初,奉化布龙队伍不断壮大,境内稍具规模的村落都有自己的舞龙队,可谓“村村有龙灯,乡乡有龙会”。1946年元宵节,为庆祝抗战胜利,奉化举办了全县龙舞大赛,参赛队伍有108支。 回到现在,目光聚焦在尚田街道桥棚村,这个占地面积只有6平方公里多的村庄,居然活跃着两支女子舞龙队(桥棚村女子舞龙队和秀芳女子舞龙队);聚焦在奉化锋之社爱心服务协会,一个协会居然也有两支女子舞龙队;聚焦在西坞街道,这次参加二月二大巡游活动的有西坞村、山下地村和尚桥头村三支队伍,据了解,西坞街道还有王家汇、泰桥、蒋家池头和庙后周村女子舞龙队。听说另外还有几支队伍在偷偷训练,等待一鸣惊人。 在这些女子舞龙队员的身上,可以触摸到女性坚韧不拔的传统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没有“龙”怎么办?洪溪村的胡晨娟说,把扫帚与篮子绑在一起当龙来舞。桥棚村的胡芬菊说,自己动手做简易龙。 她们刻苦学习,克服了种种困难,把性别和年龄甩在一边。跟男人一样,步伐里有跳、趋、蹉、趁、趱、踅、蹑、跃,舞法也有闪、耍、折、穿、交、旋等。时而倒地平舞,犹如深潜海底,翻起千层浪花;时而跃起翻舞,犹如出海升天,卷起万朵祥云。 女子舞龙队延续着奉化布龙的精神,她们是中国女性的一分子,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展现着女性不屈不挠的风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奉化区文化馆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