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人民政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3月2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展枢纽流量经济 做强现代服务业

政协委员为宁波打造国际开放枢纽之都建言献策

繁忙的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何峰 摄)

    记者 何 峰 

    “流量即能量”,枢纽流量经济是枢纽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形态,发展枢纽流量经济是宁波打造国际开放枢纽之都、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必由之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焦建设双循环枢纽,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提升城市链接功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同时,加快两业融合发展,实施服务业“5566”行动。

    在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期间,围绕“发展枢纽流量经济,做强现代服务业”主题举行联组专题协商交流会,政协委员从枢纽流量经济的视角,交流、剖析宁波在港口、物流、开放、产业、外贸、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和短板,提出打造枢纽、吸聚流量、发展经济的意见建议。

    完善交通物流设施 增强城市链接功能

    发展枢纽流量经济,交通和物流设施是物质基础。

    国务院《“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将宁波定位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但汪琳委员在调研中发现,我市存在“强海港、弱空铁”“多平台、少融通”“大流量、小留存”等短板。

    “成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对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切换开放动能、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十分重要,关键是要实施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汪琳委员就如何补足“弱空铁”、信息共享和融合发展三方面的短板提出具体建议。

    汪琳委员认为,首先要补足“弱空铁”短板,加快前置工作进度,全力推进综合交通中心项目尽快开工,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宁波枢纽。

    面对信息共享短板,汪琳委员建议深化数字赋能,加快打造数字港航集聚平台。汪琳委员进一步阐述,“建立铁公水空物流信息互联标准,探索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口岸的应用场景,努力实现‘一点接入、四港联通,一次查询、全程可视’。组建‘四港’物流大数据联盟,推动数据共享,打造港航服务领域综合监测服务平台,打通港航物流数据链。同时,深化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建立多式联运的政务信息资源公开目录和数据资源责任清单,同步健全数据安全管理体制,完善发布共享机制,对外开放多式联运政务数据资源。”

    汪琳委员认为,此外,还要补足融合发展短板,打造高能级的宁波枢纽开放辐射平台。把握“枢纽+流量+经济”融合发展思维,高标准谋划建设“空铁一体”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场、站、产、城、业”高度融合;加大港航服务业数字赋能力度,重点培育跨境电商平台、大宗贸易数字供应链平台、数字港航服务平台等特色行业流量型平台企业。

    港口是宁波的最大资源,也是宁波发展枢纽流量经济、做强现代服务业的底气所在。宁波舟山港如何从世界第一大港向世界一流强港飞跃,真正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硬核力量”,是委员们建言献策的焦点。

    陈曾菁委员就如何推动宁波港航物流高质量发展提出三条具体建议。“集疏运体系是世界一流强港的关键支撑,也是长期制约宁波舟山港发展的卡脖子问题。”陈曾菁委员建议,优化港外空间布局,加快推进通苏嘉甬铁路、北仑铁路支线复线、梅山铁路支线和甬金铁路“双高”试验线建设,高质量保障疏港高速建设进度、推进堆场建设工程,缓解港城生产生活矛盾。

    “同时,要加快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陈曾菁委员建议,推动港口集疏运结构优化,引导集疏运“公转铁”,探索合理的价格调节机制,拓展“全程提单”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业务模式,做好甬金铁路“双高”集装箱运输路线和装备的基础建设,完善江海联运集装箱班轮航线网络,打造有示范效应的国家多式联运综合试验区。

    陈曾菁委员认为,还要推进对外通道建设和腹地市场合作,“加强对长江沿线物流节点和长江区域揽货能力建设,加快打造内贸港集装箱中转枢纽和国际中转集拼枢纽,打造以宁波舟山港为主枢纽的‘干线大中转+支线小中转’枢纽港航线网络布局。”

    提升枢纽平台能级 发展高水平开放经济

    高能级平台是发展枢纽流量经济的主引擎主战场,委员们从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构建战略性资源产业流量枢纽、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等角度建言献策。

    海关特殊监管区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汇枢纽,是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创新发展平台。发展枢纽流量经济,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枢纽平台作用尤为重要。吕小斌委员在调研中发现,自贸区、保税区作为宁波发挥制度优势的主要平台,目前面临保税主体功能不强、空间要素制约、区与区融合力度不足等问题。

    如何让“保税区+自贸区”成为“口岸功能+开放枢纽+生产业态”融合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真正发挥出制度优势,吕小斌委员建议做好“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两篇文章。

    “所谓深度融合,就是推动保税区和自贸试验区优势叠加融合,依托保税区特殊功能与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两方面优势,推动‘两区’制度集成创新,发挥叠加效应,实现功能片区化,进一步丰富自贸政策应用场景,塑造保税区转型发展新优势。”吕小斌委员详细阐述,“而‘两个创新发展’,一是实现区内外联动创新发展,发挥保税区的特殊功能优势和辐射效应,通过产业链条延伸和功能互补,实现有序分工、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二是实现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强化对国际贸易、先进制造业、保税物流、保税展示等功能的整体谋划,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

    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是枢纽流量经济的重要载体,能够集聚市场信息、提高交易效率、助力风险管理、推动供应链整合,有助于宁波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

    “有活跃的各类主体,但缺龙头企业;有巨大的贸易流量,但有政策瓶颈;有硬核的交通设施,但缺少发展空间。”沈恩东委员认为,作为国际港口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宁波有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良好基础,但也存在制约短板。

    沈恩东委员建议,加快推进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一要引育两手抓,不断壮大经营主体。设立高能级产业基金,重点支持一些能够代表宁波定位、拓展国内外市场的重点平台项目;制定大宗商品交易鼓励政策,积极引进境内外知名企业参与本地大宗商品平台建设。”沈恩东委员说,二要多头寻突破,全力建设枢纽平台。积极推动“甬商所”转型,利用现货交易牌照,聚焦重点品种,努力打造全新的供应链管理和数字化交易平台;加强甬舟错位合作,主动参与“海港大宗”升级。

    沈恩东委员还建议,通过改革求增量,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利用自贸区制度创新、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争取国家相应赋权,建设大宗商品期货交割地和全国期货交割中心。

    宁波拥有“大吞大吐”的优势,构建战略性资源产业的流量枢纽,是国际开放枢纽之都建设题中应有之义。蔡建勇委员认为,宁波要发挥产业和基础设施优势,打通供应链卡点、产业链堵点,构建战略性资源产业的流量枢纽。

    “全力打造战略性资源产业供应链高地,带动产业链要素流量向宁波聚集,对具备潜力的企业给予系统性支持,争取全国性、全球性的行业话语权。”蔡建勇委员建议,支持企业立足宁波进行全球化布局,推动链主型、平台型、总部型企业发展,为立足宁波的总部型企业全球化布局提供要素支撑、专业服务和政策支持。同时,支持创新引领、突破束缚、绿色发展,对新材料、新技术产学研实践等完善政策保障。

    打造区域贸易枢纽

    畅通内外双循环

    宁波外贸业依托于世界级大港和制造业的实力,不仅是枢纽流量经济的关键引擎,还是提升国际影响力、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虽然当前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但宁波外贸业韧性持续增强。

    长期从事外贸行业的李斌委员建议,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做优做强宁波外贸流量经济,并就如何稳存量、拓增量、引流量提出针对性建议。“优化数字服务稳存量。持续推进数字口岸创新,创新数字口岸服务;促进易港通数据共享,打通通关和物流全链路;为头部企业优先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促进更多企业落地宁波、订单留在宁波。”李斌委员说,创新发展模式拓增量。支持跨境电商头部企业发展,加大本土平台企业培育力度;积极争取制度创新扩大进口,利用中东欧经贸合作示范区平台和自贸区宁波片区制度创新优势,积极争取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范围;发展“保税分装+跨境电商”新业态,先行探索跨境新零售等方式。李斌委员还建议,培育外贸龙头引流量,鼓励外贸龙头企业向品牌培育和产品研发延伸,融合制造与贸易,强强联合提高竞争能力和产业链的控制力。

    当前,服务业已成为区域竞争的核心领域,更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贸易枢纽有利于加速产业融合,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有利于推动产业裂变。”张艳委员建议,加快打造区域枢纽,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张艳委员以新加坡为例,进一步分析打造区域枢纽的重要意义。“新加坡依托其全球贸易枢纽地位,吸引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数据流;同时联动裕廊工业园等高能级产业平台,加速全球知名跨国公司总部集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张艳委员说。

    针对我市在打造区域枢纽中面临的贸易综合实力有待增强、交通增值服务有待培育、创新策源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张艳委员认为,破题之策在于打造“三个枢纽”。

    “打造国家战略资源配置枢纽,加快发展大宗商品贸易及相关服务业。深入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积极创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加快建设国际油气资源配置中心等。”张艳委员建议,打造“交通综合枢纽”,着力补齐航运服务业短板。加快拓展机场国内国际航线和第五航权货运航线,优化“邮快跨”收运通道,高起点培育空铁物流、数字供应链、航空运维等航空服务业。围绕做强海港,培育航运交易、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法律等一批高端港航服务业。打造“数智科创枢纽”,强力推动科技服务业裂变。以世界一流标准打造甬江科创区,高站位推进甬江实验室建设,培育标杆型产业技术研究院,聚力推进数实融合、两业融合。

    文化不仅是流量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吸引人流、资本流和信息流的重要因素。张亚佩委员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做强流量经济。

    “流量时代,一个顶流,远超十个一流。人们会为了打卡一个点而去一座城。宁波是模范生,没有偏科,院士之乡、港口文化、藏书文化、阳明文化、商帮文化等可圈可点,但就是缺少拔头筹的科目,很难找出一个真正能代表宁波,又让人心驰神往、如雷贯耳的‘顶流’……”张亚佩委员的发言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张亚佩委员认为,从强化文化引流功能,促进流量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市还存在顶流资源缺乏、流量打法不精、外来流量偏少等深层次的问题。张亚佩委员建议,要强化文化引流功能,促进我市流量经济发展。

    “要着力‘引流’,精心打造网红打卡地。完善政策,促进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柔性监管,带动宁波文化旅游消费;文旅融合,以文化赋能场景;策划故事,共同制造热点话题。”张亚佩委员说,要着力“聚流”,合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加强统筹,整合文化资源,设立旅游专线;组建文旅联盟,与杭州唱好文旅“双城记”,与上海、香港等组建“宁波帮”文旅联盟等。同时,要着力“回流”,持续营造身心栖息地。改善提升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和奥体中心、体育中心等体育设施;强化“+文化”理念,提升城市品质;优化服务,把文化情怀融入城市公共服务。

    会前深入调研,发言时直奔主题,委员们就宁波在加快发展枢纽流量经济中如何补短板、扬优势畅所欲言。“枢纽流量经济是个新课题、大课题、长期的课题,市政协将持续关注,建务实之言、献精准之策,为宁波加快发展枢纽流量经济、做强现代服务业作出贡献。”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