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澥浦农民画培训。 |
|
① |
|
② |
|
③ |
|
④ |
|
⑤ |
3月17日,海曙区白云街道春悦社区,一场“触摸非遗 拓趣横生”的瓦当拓印活动正在进行。瓦当纹饰造型多样,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纹的,有篆字纹的,更有趣的是为了体现时代气息,还专门定制了几个飞机、地铁图案的。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挑选一个心仪的图案,覆上纸、喷上水、蘸上墨、轻轻拍,不一会儿,掀开纸,一个完整的图案显现出来。顿时,喜形于色。在体验中,他们明白了什么叫“拓印”。当然,老师在动手之前还给他们讲解了瓦当这项融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的文化艺术遗产。 “非遗传承是社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我们参与了宁波开放大学(宁波社区大学)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CLC建设项目‘非遗教育与非遗开发的融合’,给居民带来更多更有意义的非遗体验活动,让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成为我们社区的新风尚。”春悦社区负责人如是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城市社区学习中心(CLC)关于非遗的建设项目2023年落户宁波,一年来,已建立12个实验示范点,聘请9位市级以上的非遗传承人为领雁人。他们中,有梅花奖得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甬剧领军人物王锦文,有竹编技艺的省级传承人叶良康、市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魏晓红等。非遗传承、展示和开发利用蓬勃开展,风生水起。 创新传播方式 讲好中国故事 蒋静是“非遗教育与非遗开发的融合”项目的执行老师之一,这一年,她策划组织过多场非遗体验活动。怎样使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她认为,最重要的是有新颖的让人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 去年11月,蒋静邀请来自宁波各社区的30个家庭参加三国“剧本游”,演绎“草船借箭”。项目实验示范点荣宝斋宁波分店的两位老师专门设计了针对“草船借箭”的特色课程“非遗手作”——人物脸谱、制扇技艺、战船制法和金箔锻制技艺。 蒋静先让孩子们讲述《三国演义》的背景和三国故事,孩子们踊跃发言,互动热烈。接着,30名孩子抽签,分成“曹魏”“蜀汉”“东吴”三大阵营。每个阵营选派精英选手准备台词,其他队员则开始制作脸谱、羽毛扇和战船。 经过半个小时的准备,演绎PK环节正式开始了。孩子们身穿古装,戴上脸谱,投入角色的演绎,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儒雅潇洒的周瑜、足智多谋的鲁肃……场内掌声、欢笑声此起彼伏。特别是投壶“射箭”环节,紧张又刺激,很多家长表示自己也想去尝试一下。 当古老的非遗邂逅时尚的“剧本游”,那不是一般的精彩。蒋静在她组织的研学活动中也融入非遗元素。奉化大堰灵芝种植是非遗传承项目,她就让孩子们体验种灵芝。春天到了,正是放风筝的时节。奉化莼湖街道有中国首座曹雪芹风筝博物馆,是国家级非遗“曹氏风筝”第四代传人缪伯刚创建的。蒋静和孩子们身着汉服,既体验非遗手作,又传播红楼知识。而且,踏青陌上,春风入怀,心情也随风筝扶摇而上。 王升大博物馆是“非遗教育与非遗开发的融合”项目最早挂牌的实验点,该馆的非遗手作每次都很火爆,体验者涵盖各个年龄段,大家笑谈到了馆中“可吃可玩可看可动”。 博物馆每个月都有主题活动:“正月元宵裹汤圆,二月上学状元糕,三月清明做青金团和黑饭,四月立夏做粉蛋,五月端午碱水粽,六月消暑水塔糕,七月早稻灰汁团,八月中秋王记太婆月饼,九月九重阳糕,十月小阳春做小黄糕,十一月冬至浆板汤果、擂沙尖,十二月搡餽搡年糕。” 在这儿,不仅可以参观农耕器具展和五谷作画项目,体验传统食品的制作过程,更重要的是接受节约粮食、敬天悯农的思想观念。博物馆馆长王贤定曾自豪地说:“来我们馆里的客人用餐时没有一个剩饭的,包括孩子,都吃得干干净净。”虽然访客络绎不绝,王贤定还是“居安思危”,不断在开发新的项目,比如增设中草药科普基地“藕香百草角”,还有相关故事的采集,如双鱼贡酒的传说,王兴儒鸬鹚捕鱼的故事,米升子的来历,小娘咸齑的由来等。因为常来馆里参加活动,好多故事体验者已耳熟能详。 渗透地域文化 彰显城市特色 宁波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枕山襟海,河海交汇,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涉及多种非遗项目,多姿多态。如何利用自身资源的优势,凸显城市的文化内涵? 去年中秋国庆期间,项目组联合实验示范点荣宝斋宁波分店,举办以象山渔文化为主题的“复活的鱼”主题展览。广大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近距离感受了包括鱼拓、渔民画在内的渔文化的特有魅力,体验了非遗手工制作项目。 当年10月24日,项目组专门召开“传承 教育 传播——滨海宁波与海洋非遗的交响”研讨会。来自政府、高校、企业、媒体和项目各实验点负责人,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做好本土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专门分析了海洋渔文化研究现状。在渔文化中聚焦非遗“鱼拓”,有专家提出“鱼拓”的推广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扬海洋渔文化,还具有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力。 自古以来,鱼类广受欢迎,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而且象征吉祥、富足。比如“富贵有余”“年年有余”等取“鱼”的谐音,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清代,象山石浦一带已经出现鱼拓。逢年过节,渔民会在新鲜的鱼身上涂抹墨鱼汁,用红纸将鱼的外形和鱼鳞纹路拓下来,贴在门窗上,象征“年年有余”。这大概是象山鱼拓艺术的起源。 研讨会上有个环节是观看“鱼拓”。宁波市级非遗项目象山鱼拓代表性传承人卢圣贵进行了展示。一条海鲈鱼,经过擦拭、固定、上色、拓印、点睛等几个步骤,不到十分钟,这条鱼就“游”到了宣纸上。那鱼鳞纤毫毕现,眼睛简直跟活的一样。 鱼拓是颇受年轻人喜爱的非遗项目。在荣宝斋体验时,有些年轻人还会把“鱼”拓在白色T恤上,晾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可以穿。有一次,一个体验团人人穿上文化衫,结伴而行,成为夏日海滨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个非遗项目的影响正与日俱增。今年春节将至时,来自英国、西班牙、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近20名国际友人穿上了旗袍、长衫等传统服饰,在象山学习鱼拓制作,体验“指尖的艺术”。 甬式家具也称宁式家具,是地域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宁波地区精湛的工艺美术,如雕刻、镶嵌、漆作等集中体现在那些精美的器具上。项目领雁人之一的吴圣东,是鄞州千工甬式家具博物馆馆长,他也是甬式家具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在节假日,鄞州千工甬式家具博物馆是一个网红打卡地。对于来客,尤其是中小学生,他常常亲自讲解。比如,那只造型独特的“船鼓”,是他的作品,曾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比如那精致的朱金木雕和骨木镶嵌,他会专门介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项和泥金彩漆、金银彩绣合称为“三金一嵌”,是宁波著名的非遗项目。 在他的馆里,还有一种长圆形的竹制镂空器具,吴圣东常常让年轻人猜“这是什么”,很少有人能正确回答。他告诉他们那是古代纳凉的器具,叫“竹夫人”,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里就有一处关于“竹夫人”的诗谜。 博物馆三楼设置了独特的“状元厅”场景,匾额“德润福泽”的书法来自宁波最后一位状元章鋆,家具以红木和榉木制成,寓意能中举等。整体布置庄重喜庆,花瓶、壁画、木格窗等又呈现清雅之气。他还定制了一批状元服,小朋友可以穿着在牌匾下合影。在手工创意区,体验者可以把粗糙的木片打磨成精巧的筷子或光滑的书签,吴圣东和工作人员会进行现场讲解和指导。 吴圣东说,不仅要向观众介绍甬式家具,更要把地域文化细细道来。他的理念,是以“美”滋润心灵、陶冶性情,以“巧”提高手作的能力,以“情”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 助力社区建设 引领居民参与 “社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界定非遗传承保护主体时强调的概念。作为重要的国际法文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把“社区”作为遗产的主要拥有者、传承者。 对于非遗的普及,“非遗教育与非遗开发的融合”项目旨在打造“一百千万——家门口的非遗社区大学”。“一”就是一个传承项目和一个社区结对,打磨好一年十次课。十个社区一年就有“百”次课。每次活动邀约十户亲子家庭参加,就有了“千”,随着普及的社区越来越多,就有了“万”。这样,在家门口就能学非遗,为社区培育能人,传艺育才。 今年1月9日,“非遗在社区 传艺育才行”启动仪式在高桥社区举行。飘逸的“花韵字”、甜糯的宁波汤圆、斑斓的手工糖果子、龙飞凤舞的书法……活色生香的非遗展示,让居民们笑逐颜开。 活动开场,一个小女孩用稚气的童声讲述非遗故事《姥姥的剪纸》,一纸一剪绘世界,从孩子的视角看姥姥的技艺,非遗传承的种子自小在心中萌芽。 接下来,是一场访谈。国家一级演员、省级非遗传承人、宁波文史馆员沃幸康,宁波市非遗保护协会秘书长李春晖,国家一级美术师杜玉山等三位嘉宾和主持人一起座谈,畅谈“非遗传承的必要性和非遗教育相融合的要素”。 李春晖在市文化馆工作,主要负责表演类和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和研究,他说,宁波的非遗保护走在全国前列,在这个时代,非遗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保护”的阶段,而是普及利用。在谈及宁波非遗进校园的成功案例时,他提到了四明内家拳,目前不少学校有这门课程。四明内家拳既能强身健体,还和明清时的大思想家黄宗羲有渊源,练习的同时可以传播历史文化。“非遗如果和教育相结合,再深入社区,不仅可以传承,还可以达到就业、共富的目的。” 沃幸康讲述了他带领团队开展甬剧老艺人抢救性保护工程,编撰出版《甬剧老艺人口述史》的艰难过程。他们用三年时间,采访了70余位老艺人,记录下他们的口述内容,整理成书籍,还获得了不少甬剧的珍贵图像资料。沃幸康说,甬剧是用宁波方言演唱的,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但是,信息时代,宁波方言和甬剧也遭受着挑战。小剧种要创新,要争取青年群体,需要更立体、更多样的呈现方式。从传播形式来说,近年来,甬剧积极与现代技术互动,多部甬剧情景剧在宁波电视台播出。首部甬剧电影《典妻》于2020年上映,他和甬剧团骨干郑健出了经典甬剧唱段MV,这些都拓宽了甬剧的传播渠道。沃幸康还把他的《守望乡音》MV经典唱段专辑送给高桥社区。 祖籍河南商丘、现在宁波鼓楼传艺的花鸟字代表性传承人杜玉山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非遗是可以共享的。非遗的交流,有助于人们内心相通,应该让更多的非遗技巧在民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那一天,项目组为9位非遗传承人颁发领雁人聘书,并且告诉在场的居民,有意愿参加“轻创业”的可以和相关领雁人联系。 一年来,“非遗教育与非遗开发的融合”项目汇集了17项“优秀案例”、15项“优秀课程”、20位“优秀传承人”。这52项优秀教育资源都在宁波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展示,供市民学习。 在深受欢迎的项目中,镇海的澥浦农民画是显眼的一例。澥浦农民画是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建有农民画专业合作社。澥浦农民画上京甚至到韩国举办了展览。现在,农民画在澥浦的中小学、社区和郑氏十七房景区设有传承基地。有民间绘画爱好者150余人,创作骨干20多人。这门断层三十多年的乡村艺术,已成为镇海区乡村振兴文化亮点和澥浦非遗特色小镇中的民俗文化品牌。九龙湖镇红牡丹国际家园也多次举办外籍人士体验农民画活动。 项目领雁人之一的叶良康,一直致力于竹编课程开发和竹编高端工艺品研发,他的传承基地包括塘溪东山村、华山村、大碧浦村,让更多社区居民有了就近学习的机会。工作室研发的“雄鹰展翅”“喜上梅梢”等动物系列,“福”字系列,红妆类系列,花鸟提篮系列等,深受国内外收藏者青睐,年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 非遗优秀传承人葛招龙从事古戏台、古建筑修复、保护和建造20余年,先后主持修缮古戏台、古建筑群160余处。他获奖频频,木雕《人生·戏台》获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他的传统戏台建造技艺(能人)工作室在学校开设戏台建造课程,吸引青少年参与非遗传承。而且,工作室融入乡村建设,组织相关培训,为乡村振兴展示了当代匠人的担当。 这样的优秀案例不胜枚举。 二十多年来,宁波的非遗保护兼顾传统和现代,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宁波市文化馆、宁波市非遗保护中心致力于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模式。去年,第九届“阿拉非遗汇”成功举办,今年“小宁讲非遗”又掀起高潮,“甬上风华”品牌继续提升,三进(进农村文化礼堂、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如火如荼,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宁波非遗可说“出海”又“出圈”。宁波非遗保护、传承的大环境和文化部门的凝聚力、号召力,为项目的推行提供了动力和支持。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政策指引下,非遗的传承、利用大有可为。有了各方的参与、助力,“一百千万”,这个目标并不遥远。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①“触摸非遗 拓趣横生”活动现场。 ②青少年盘纽传承培训。 ③高桥社区非遗展示。 ④宁波市育才实验学校甬剧社小演员和“梅花奖”得主王锦文。 ⑤鱼拓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