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博物院:

让文物活起来,把故事讲精彩

宁波博物院外景
陈宁讲解“大道之行——‘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
“流动博物馆”进社区。
宁波博物院院长张亮主持文化讲座。
志愿者为参加活动的未成年人讲解。
公益服务日活动镜头。

    近年来,“逛博物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不仅期待邂逅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更希望了解文物背后厚重的历史、生动的故事,以此对话时空、探索知识,从内心深处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文物工作者要“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讲解是博物馆对观众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方式,也是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直观渠道。提供更好的讲解服务,吸引观众走近历史、感受文化,充分体现了博物馆在收藏、展示功能之外,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重要作用。

    宁波博物院秉承打造“百姓博物馆”的宗旨,在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下,主动融入社会,多措并举,创新讲解服务模式,在丰富游客参观体验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文旅活力。

    撰文 项聪颖 张芯蕊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提升讲解服务

    打造专业化讲解队伍

    一件河姆渡时期的木桨,蕴藏着古代东海先民的生活轨迹;一件战国时期的羽人竞渡纹铜钺,见证了最早的古代航渡活动;一件越窑青釉瓷器,展现了唐代的审美风格与工艺水平……

    面对博物馆内目不暇接的文物,如果没有讲解,不少人只能看个“热闹”。文物不言,好在讲解者可以代替它们开口讲述厚重的历史。作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博物馆讲解员,这个被誉为“拿时光隧道钥匙的人”,其中的纽带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推进讲解员队伍专业化?宁波博物院自开馆以来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陈宁,宁波博物院专职讲解员。她清晰而柔和的嗓音,常常回荡在各个展厅内,宛如一阵春风,吹进观众的心田。通俗易懂又接地气的讲解词,让原本深奥复杂的历史文化成为观众耳边生动的故事,让很多人慕名来“二刷”甚至“三刷”。

    2009年,宁波博物院向全国公开招聘高素质优秀讲解员。次年3月,播音与主持专业毕业的陈宁通过层层严格选拔,成为宁博的一名讲解员。刚开始接触讲解工作时,她曾多次感到困惑:“这么多的观众,有些是第一次来宁波,要如何在短短一两小时之内让他们了解宁波、印象深刻?有些则是来参观过好几次的老宁波人,要怎样让他们温故知新、有所收获?还有一些观众,对展品如数家珍,要如何与他们进行深度的交流和探讨?”

    陈宁发现,“千人一稿”无法满足观众的观展需求,“照本宣科”更难以激发观众的兴趣。好的讲解,应该面对不同观众群体制定个性化讲解方案,让游客在吸纳文博知识的同时有体验感、参与感和收获感。

    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思考,陈宁形成了一套兼具灵活性和专业性的讲解风格。她根据观众的不同需求,联系实际,或用宁波方言和老年观众细语慢言,或用活泼的语言和小朋友耐心沟通,或加入时下流行的词语和年轻观众热烈讨论。灵活的讲解风格、深厚的知识储备,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台前娓娓道来,台下久久为功。为更好地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讲解员队伍,宁波博物院在按照一级博物馆评审要求完成讲解词编写工作的同时,积极选派专业讲解员、讲解志愿者参加全国、省市级各类培训班与比赛,注重以学促做、以赛练兵,同时进一步完善讲解员星级评定标准,让讲解队伍走上知识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轨道。

    优秀讲解员作为专业化队伍建设的成果,为开展高质量的讲解服务提供了保障,也让宁波博物院的开放水平和服务质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里。

    重视宣教职能

    优化讲解服务供给

    若说,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对一家博物馆而言,讲解服务能力不仅关系到博物馆的整体形象,也关系到公共教育服务的质量。

    开馆十五年来,宁波博物院结合实际情况,通过适度增加固定时段免费人工讲解频次,不定期组织馆长、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或策展团队开展公益讲解活动,持续增加优质讲解服务供给。自2013年3月推出“周周免费讲解”、2014年2月开展“天天免费讲解”以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同时,也建立起多语种、多形式的社会教育服务体系。

    讲解志愿者构成了宁波博物院讲解服务的又一支“主力军”。近200名讲解志愿者全年无休,活跃在展厅内。他们的讲解风格各有特色,而讲解水平可以说达到了专业级别。宁波博物院以具有创新性、完善性的招募、培训、考核、管理机制,建立起能够稳定输出、不断充盈新鲜血液的志愿讲解团队,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特色化。

    此外,宁波博物院还广泛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不断拓展讲解服务形式。通过加强讲解设备配置和维护升级,加大讲解内容研发和更新,陆续推出智能语音导览、二维码介绍、虚拟讲解、云讲解等自助讲解方式,有效解决了节假日客流高峰期人工讲解供给不足的问题,为观众提供了便捷多样的讲解服务。

    为共同提高全市博物馆协会讲解员人才队伍建设,宁波博物院多年来积极做好各区(县、市)兄弟单位讲解员培训工作,为整体提升宁波市博物馆行业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发挥了龙头作用。

    讲解服务多元应用

    探索文化惠民新模式

    “请进来”的展览要讲解好,“走出去”的展览也是博物馆讲解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宁波博物院主动融入社会,积极面向社会不同人群“量身定做”各类社教活动,大力开展免费开放文化服务,“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讲座,年年有创新”。讲解服务工作也跟着“流动博物馆”一起进学校、进社区、下农村,来到了市民身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2016年起,宁波博物院将每月3号定为“市民公益服务日”,服务窗口先后与鄞州划船社区、五乡镇、和众社区和余姚四明山镇等乡镇(社区)开展合作,以残障人士、留守儿童、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等平时无法主动来博物馆参观的人群为对象,安排、发动专业讲解员和志愿者特别接待,让更多的特殊人群不仅能够观看展览,而且能深入地认知展览并理解博物馆文化。

    作为宁波博物院惠民工程的一部分,2012年至今,宁波博物院的“流动博物馆”品牌项目,将展览带到宁波及周边地区的社区、学校、军营、福利院等地,覆盖了超过两万人次的公众。博物馆成为“行走的课堂”,与公众实现“双向奔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变得鲜活。

    在讲解志愿服务工作方面,除了不断提升团队素质,宁波博物院还首创“童韵寻史——宁波博物馆小小文博人”志愿项目,面向中小学生进行招募与集中培训,并最终组织公开讲解。项目旨在鼓励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切身感受历史魅力,并在从学转到说的过程中,内化文物知识,传播中华文明。“小小文博人”的讲解服务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童声讲历史,更显亲近灵动,让人印象深刻。

    通过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讲解服务矩阵,今天的宁波博物院已成为开放的城市文化课堂,与公众实现双向奔赴的同时,也为城市打开了一个新的精神文化空间。

    据悉,4月1日,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的决赛将在宁波博物院举办。本次大赛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宁波博物院承办。来自中央直属文博单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00名专业讲解员及志愿者将同台竞技,以专业的面貌、生动的语言,共同讲述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