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人文/地理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08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哉亭溪岭

配图 石维维

  □童均国

  亭溪岭是古道,它北起鄞州横溪镇的周夹村,南至东钱湖畔的城杨村,全程长十余里,海拔三百余米,所以坡度也不算很大。道路由鹅卵石铺嵌而成,宽约两米。从周夹村上去到岭墩不到五里的路程就有四座凉亭,近几年又辟出了几块平地,铺设石凳石桌,安置活动器械,供人们活动歇脚。

  亭溪岭是横溪镇八条岭中,被人们最为津津乐道,不仅因为它最适宜于登山健身,而且它有优美的景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亭溪岭的美在于水在于山。

  那天雨后,我又去登亭溪岭。一近山脚,就看到那个叫“亭溪龙泉”的小水库,有一层透明的薄膜似的水帘从坝上挂下来,发出潺潺的声音。那水帘从高处飞流而下,在坝底的一个平台上一折,溅起无数水珠,跌到溪坑里。往上迈几步,即见小水库的全貌,水静静的,感觉不到在流动;水清清的,像新竹叶子嫩嫩的绿。

  一路上去,潺潺又哗哗的溪水声不绝于耳。有时候只闻溪水的声音,却看不见它的行踪,只觉得溪水在下面奔流。有时候,透过藤蔓和树叶的间隙,隐约看见湍急的溪水在乱石间滚过、流过。碰到有小岔路的时候,我走下去,捧起清澈的溪水,洗洗脸漱漱口,而后猛喝几口,一个“鲜”字,从齿缝里流出,滑落到肚里、心里。双手互洗,凉兮兮的,却不会渗到骨头里去,恰到好处的感觉,只有“惬意”两字方能形容。

  我不忍心这么快离开这里,于是细看那溪水,左冲右突地从乱石中跑出来,从底里涌起白水泡,翻几个滚瞬间消失,又继续冲撞而去。有几块大石上长着青苔或杂草,半浸在水里,看不出它们是悲是喜,只看出它们的颜色有点绿。

  过了万寿亭,往右,有一处“飞泉”,平时也看不出它有什么气势,可今天就不一样了,大概是雨后的缘故。它高不过两三米,因为是直立的峭壁,且通过的石缝不大,所以那一股溪水流下来非常湍急,一部分直冲而下,一部分撞击在石壁上,有两种声音传入耳膜,隐隐有电闪雷鸣的轰响,心里不禁为之一叹。

  水是亭溪岭的灵魂。万寿亭后有龙泉,祥云亭里有仙泉,祥云亭前有圣水,常年汩汩涓涓,给行人解渴洗脸,增添精神。

  亭溪岭的古道两旁乔木高大挺拔,灌木层层密密,藤蔓把空隙填补得严严实实。春天,这里山花烂漫,杂草中的野花星星点点,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树也会开花。夏季,这里是一个苍翠的天地,阴凉的世界。秋天,这里多的是枫树,红彤彤的枫叶染红了半个山坡。冬天,这些高大的树木,端正地立着,给你登山的勇气。有人赞亭溪岭“风景旖旎,百步一景,四季更迭”。

  雨后的古道异常光滑。一路上有金蟾听涛、亭溪映秀、净心石、福地仙阶、松竹清韵等景点。

  “金蟾听涛”,我早就知道这是一个景点,也知道这大概是像一只蟾蜍的一块石头,但就是不知道在哪里。今天它却赫然出现在面前,就蹲在路边,真像一只从溪边要爬上来的蟾蜍,看到我们行人,它就不动了,但它的眼睛在动,嘴巴在动,仿佛怯怯地在说:“你走,你先走,我让你。”

  站在祥云亭,看右前方的山峰,会很惊讶,那边上连着的两个山峰,在阳光下绿莹莹的,看起来既挺拔又柔软,酷似少女的胸部,怪不得景点介绍里说它是“美乳峰”。

  亭溪岭的美还在于它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据说在唐宋时这里已有山路。到了清代,古道修筑得比较规整,已经成了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公路。亭溪岭自古是鄞、奉、象三邑通衢,往岭东走,可通咸祥、大嵩,渡象山港至丹城和石浦;往南走,过横溪、大岙可至奉化白杜或裘村;往西走,乘横溪航船,可进入宁波城内。那时,亭溪岭上日夜行人不绝。

  亭溪岭的北边山脚有月堂庵,山上有月涛寺,月涛寺旁有众安塔。南边山麓有被称为东南“禅宗”文化发祥地的白云寺。白云寺为西汉时期的梅福首创,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古道上有四座凉亭,山脚下的第一座凉亭叫第五凉亭,供着土地菩萨,亭上有两副对联,其一曰:“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第五凉亭,又称磬裁亭,是1912年由鄞县姜山陈鉴桥人陈磬裁建造的。陈磬裁在上海做生意,人称“水泥大王”。陈磬裁发达之后,非常关心家乡,要在家乡投资建造十桥十亭。这个亭子是上世纪20年代陈磬裁建造十亭中的第五亭,所以叫第五凉亭。

  半山腰上有新老两座万寿亭。老亭矮小,石屋石柱,石柱上有“清朝同治年间杨琏房、陆记房修建”等字。新亭为近几年所建,飞檐翘角,高大明亮。

  接近岭墩的是祥云亭,三开间,里面有三块石碑。立于“同治十二年癸酉岁二月”的《新创祥云亭碑》记载:“吾乡东南至腾飞岭(即亭溪岭),东通韩岭,西出横溪。吾乡之士人,五山之士人,四方之旅客且往来于其间。”立于“大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巧月”的《重修亭溪岭路碑》记载:“窃惟亭溪岭为鄞奉象三邑通衢。绵亘十余里,往来行人日夜不绝……”另一块是立于1999年的,叫《修建祥云亭敬助碑》。祥云亭内也有好几副对联,一联写在石柱上的十分有趣:行行行行行且止,坐坐坐坐坐再走。

  亭溪岭曾经是太平军的战场。清同治年间,太平军自奉化进入鄞南,在亭溪岭遭遇清军阻击,一番剧烈战斗之后太平军最终获胜。在亭溪岭墩,遗留一条长达数十米、高约两米的土城墙,两旁各有一块一百多平方米的平地,这是清军和太平军当年操练的场地。

  亭溪岭墩的一侧通向百步剑,路上有清军营寨的遗址。“百步耸翠”是东钱湖十景之一。宋代的袁爕有诗描写百步剑:“一山屹立万山朝,壮观棱棱倚碧霄。”

  作为曾经的交通要道,亭溪岭也承载了太多的艰辛。我在欣赏亭溪岭优美景色的时候,脑海里不断地闪现出前辈乡民赶赴一、六横溪集市的情景。他们有的肩挑有的身背,脚步艰难地上坡下坡。他们半夜就出门了,甚至全夜不睡觉就出发了,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条古道上来。他们打着火把,蜿蜒的队伍像一条舞动的龙。雨天,他们还要打一把伞,其困难程度现在的人无法想像。他们过着脚娘肚当米缸的生活。好在,现在早已换了人间。

  春暖花开多时了,我很想再去爬一次山秀水美、又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亭溪岭。

  投稿E-mail:ljz@cnnb.com.cn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