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赤斌 儿时的田间地头多的是泥鳅、黄鳝、田螺等活物,捕捉它们,既为打牙祭,又有无限的乐趣。 泥鳅在水里会打滚,把水搅浑后趁机逃脱。所以只能慢慢靠近,用双手放入水中,慢慢合拢,泥鳅身上有黏液很滑,就是快到手了也时常会溜走。泥鳅的视觉差,但触觉、味觉极灵敏,所以很不容易抓到。 那时的沟渠都是泥土,如果水沟中的水很多,最好两人合作,一人用土箕放置在一头,浸在水中;另一人用扫帚从另一头搅动水,把泥鳅赶过来,会合时立即提起土箕。运气好,土箕里除了泥鳅,还会有黄鳝和小鱼,当然偶尔也会有“惊喜”———一条水蛇。 如果沟里没水,那就直接翻泥。遇到水沟里水不多,就在两头筑起泥坝,用盆子舀干水。泥鳅会钻进泥里,没关系,逐段翻泥就行,一般每次都会有收获。 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还有很多水牛,遇到用水牛拉着铁犁耕地时,跟在后面捡就可以了。黑黝黝的土地被犁开后,很多泥鳅就翻滚着、跳跃着出现了,它们想再次钻到泥里,但是没有了水,又能往哪里跑?这时很多白鹭、牛背鹭、燕子,也会来凑热闹,为了吃也不怎么怕人了。后来用拖拉机耕水田了,泥鳅就不好抓了。 小河也是泥鳅的生存空间,也有办法捕捉。在筲箕上放点饭粒,压块石头沉在水中,过十几分钟后用绳子快速提起,筲箕里会有几条泥鳅———这是碰运气的方法。 有时抓到的泥鳅没几条,就放到天水缸里,扔几颗饭粒和菜叶,抓些小蝌蚪和蚯蚓回来喂,养着。泥鳅会吃水中游动的跟头虫,长大后才知道这是蚊子的幼虫,也叫孑孓。放养时间长了,泥鳅的颜色会慢慢变浅,老黄泥鳅也是如此。 抓泥鳅当然是为了吃,这可是乡间的美味,人称“天上斑鸠,地上泥鳅”。先要除去泥鳅身上的黏液,把它们扔到草木灰堆中,跳跃几下后它们的身上都是灰了,再抓起来就不粘了。剪除泥鳅的头和内脏时,家里的鸡早就围过来了。鸡最喜欢吃这些东西了,第二天会发现鸡下的蛋特别大。 煎炸的泥鳅表皮香脆、内里嫩滑,是下酒的好菜。家常的做法以红烧居多,葱姜蒜、料酒和老抽都要放。泥鳅豆腐汤,是把泥鳅煎后和豆腐同煮,味道鲜美。还有一道“泥鳅钻豆腐”的做法比较独特:砂锅里装好高汤,放入整块豆腐和养干净的活泥鳅,加盖慢炖,随着热气的逼入,无处可逃的泥鳅只好钻到稍冷的豆腐中,最后都烂熟在锅里了。此菜鲜嫩可口,兼具食补功效,堪称一绝。 泥鳅是很常见的平价鱼,却有“水中人参”的美称,它脂肪成分低,胆固醇更少,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中医认为它味甘性平,具补中益气、益肾助阳、祛湿止泻等功效,称得上是物美价廉的乡间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