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专题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1月0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筑串起的“华美”时光

———写在宁波市第二医院建院170周年之际

{1}

  宁波二院形象标识
{2}

{3}

{4}

{5}


{6}

  {1}六号楼与七号楼外景。

  {2}骨科专家在做手术。

  {3}重症监护室。

  {4}上世纪30年代华美医院一景。

  {5}华美医院职工合影。

  {6}院景一角。 

  它是浙江乃至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之一,170年前就在甬城落地生根,在颇具东方特色的中国道观内,萌出了西方医学的枝芽。那时的它,尚是小小的诊疗所,规模远不及现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是在一代代中外医者的努力下,它在新中国成立前已发展为我省最具规模的西医医院。三易其址,几更其名,每一次迁徙,都是一次蜕变,每一次变更,都是一次升华。它不仅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也在发展中唱响了和平的颂歌,更在盛世中踏上了圆梦征途。它,就是宁波市第二医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宁波二院更是发展迅猛,如今已是我市规模最大、学科最丰富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之一。

  那些动人心魄的历史时刻与传奇瞬间,我们已无法亲身经历,但是,从宁波二院那鳞次栉比的建筑群中,在那些片砖块瓦之间保留着的一段段记忆中,我们还能从中感知宁波二院这170年的医脉传承和丰厚历程。

  前言 

  关键词

  华美医院 西学东渐

  车水马龙的永丰北路边上,有座古貌尚存、古藤相缠的门楼,那就是宁波二院的前身———华美医院旧址。鸦片战争之后,西医作为西学东渐的形式之一传入中国。作为通商口岸之一的宁波,自然也深受其影响。1843年,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传教士玛高温带着传教行医的使命在“佑圣观”开办“浸礼医局”,将西医第一次带到了甬城百姓身边,开启了宁波二院仁术济世、守望生命的医学之路。1875年,美国传教士白保罗接任,将诊疗所从“佑圣观”迁出,设在北门城墙外的姚江边,更名为“大美浸礼会医院”。1889年兰雅谷继任后,把自己担任海关港口检疫官的酬金及社会人士祝他60岁大寿的贺礼都用于资助医院大楼的建造。适逢宁波拆除城墙,将城墙基地让作医院使用,并购买了北门一带城墙上拆下来的城砖、城石作为建造之用,这便是华美楼存有北城门风貌之缘由。遗憾的是,未等到完工,兰雅谷便溘然而逝。1930年,汤默思担任外籍院长,任莘耕出任第一位华人院长。此时,历经四年的医院大楼落成了,同时更名为“华美医院”。

  1934年,丁立成接任为华人院长,医院科室逐渐增加,除了内科、外科、产科、放射科、化验科、眼科外,1931年增设了妇科,1935年设立了营养室,1936年设立了肺结核诊所和气胸诊疗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宁波公共卫生事业的建树:专门设立了公共卫生部(后改为公共卫生科),主要开展卫生宣教和预防接种。因当时宁波及各县传染病流行猖獗,又于1938年8月设立了传染病科,并开设了一家时疫医院,由公共卫生部负责管理。

  抗日战争爆发后,华美医务人员虽然没有亲临战场一线,却在后方经历殊死较量。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一辈宁波人,忆起1940年发生在身边的那场细菌战,仍是不寒而栗。面对日益增多的突发高热且迅速死亡的病人,时任院长丁立成敏锐地感觉到这一切的不同寻常。经过与检验技师许国芳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检测出了患者血液、淋巴液中的鼠疫杆菌,发现了日军隐藏在细菌弹中的阴谋,为控制疫情蔓延、护佑百姓生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医院职工仍冒险坚守岗位,救助患者。

  关键词

  宁波二院 凤凰涅槃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医学的发展,医院已有床位120张。从日本美军基地运来的200毫安X线诊断机、深度X光治疗机等6台当时先进的仪器,大大充实了医院的放射诊疗设备实力,使之跃居省内领先,并开展了最早的放疗项目。1954年10月,浴火重生的华美医院经省卫生厅批准,正式改名为“宁波市第二医院”,吴元章出任第一任院长。1956年,周宏泉就任副院长(1981年担任院长)。解放后不久,二院人在外科领域迅速成长,在手术上创造了近20个在宁波乃至浙东地区的“首例”;1955年到1965年,医院分科日细,已拥有内科、普外科、胸外科、骨科、泌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妇产科、中医科等多个临床科室。上世纪70年代,又陆续建立了烧伤、肿瘤等科室,综合性医院初具雏形。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医院业务发展迅速。1980年开展了首例支气管袖状切除术。1982年完成市内首例肾移植手术,成为国内最早实施的医院之一。1985年,经历了妇产科划归市妇女儿童医院的变迁,但技术实力未有削弱。在市内最早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并能实施高难度的心脏换瓣、胸肺食道手术;骨科开展拇指再造术;介入治疗,肿瘤、烧伤的治疗在市内形成中心地位,五层的烧伤楼也拔地而起,医院声誉日隆。1989年,宁波二院通过省卫生厅考核评审,成为市内首家、浙江省首批三级乙等医院。1993年,宁波二院的格局又一次经历重大调整,胸外科、骨科、泌尿科、五官科、脑外科、内一科等七个科室200多人成建制迁往市李惠利医院,医院陷入发展困境。新领导班子临危受命,带领全院职工开始了艰苦的二次创业。建造医疗大楼,引进专业人才,改善硬件条件,提升管理内涵,提高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成为当时二院人最大的追求。

  关键词

  硬件改善 内涵提升

  1999年竣工的住院大楼、2002年落成的绣山医学楼、2010年投入使用的医疗综合楼,这一座座现代化的医疗大楼,见证着宁波二院成长的足迹,更是每一次跨越发展的坐标。

  住院大楼 筑巢引凤求人才 

  1999年新住院大楼投入使用,该楼新颖的设计、齐备的功能、现代化的保障系统,在省内首屈一指,引来无数国内同行参观。有了这良好的硬件基础,宁波二院开始面向全国招聘学科带头人,先后引进12位医学专家,涉及心脏、骨科、泌尿、耳鼻咽喉、心内、皮肤、麻醉等,这些专家在医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开展了许多高难度新技术项目,如心脏换瓣手术、搭桥手术、骨科的脊椎手术、双侧膝关节置换术等,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显著提高。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骨科成立了骨科中心,下设关节病诊疗中心(其中包括宁波市临床特色重点专科关节疾病学科)与一站式椎间盘突出治疗中心,分关节外科、关节镜外科、脊柱外科、四肢创伤骨科、手外科、足踝外科与骨肿瘤7个亚专科,中心现有床位170张,相当于一个专科医院规模。求贤若渴的宁波二院,除了向外招收人才,更是在内部建立起了完备的培育机制:实行奖励制度,大力支持医务人员攻读所在专业的学历学位教育课程,近几年还与著名院校联合举办医院管理研究生班。同时,为提高临床、医技创新水平,医院还派出多人到北京、上海等国内著名医院参加进修,派出多批骨干到香港、台湾、欧美等地学习取经。为快速提升专科管理能力和技术实力,该院还加强与省内外知名医院、研究机构合作,如与上海瑞金医院、上海肿瘤医院合作成立了乳腺病诊治合作中心和大肠癌诊治合作中心,与中国影像研究中心联合成立宁波市医学影像会诊中心,并聘请著名教授在医疗业务、教学查房等多方面进行带教,从而促进临床各诊疗中心管理水平和诊疗质量的提高。通过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全院职工的综合素质,为宁波二院的百年基业夯实了基础。

  绣山医学楼 跨越海峡献爱心

  绣山医学楼(眼、耳鼻喉、口腔诊疗中心,烧伤中心)是宁波二院建筑群中较有特色的,它的特殊之处除了自身设计上的环形结构,还因为承载的意义特殊:该楼是由台胞朱绣山先生捐资建造的,而且刚竣工就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2003年春天,在“非典”疫情人人自危的情况下,宁波二院被确定为“市非典防治定点医院”,绣山医学楼作为隔离病房,走到了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一批批医务工作者前赴后继,守护了群众的生命健康,体现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浙东地区唯一的烧伤治疗中心也坐落于此,该院烧伤外科承担了宁波、舟山、台州、绍兴等地区大面积烧伤的救治任务,是我市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队成员。每年约400名病人的收治量(其中特大面积烧伤患者约50名),使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宁波市第四轮医学重点学科之一。

  同在绣山医学楼的还有建科历史悠久的眼科、耳鼻咽喉科和口腔科。宁波二院眼科于1921年建科,历史仅次于中山大学眼科中心。近几年,连续开创了几个“第一”:引进省内第一台绿光多点扫描PASCAL激光治疗眼底病;开展国内首例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和市首例虹膜扣夹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开展了国内第三例、省内第一例TORIC散光人工晶体植入术等,是“宁波市眼病治疗中心”。宁波二院口腔科建立于上世纪50年代,是市内最早成立的以口腔颌面外科为主的专科。开展口腔颌面部肿瘤、头颈颌面部畸形诊治,创伤外科、颞颌关节病、牙体、牙髓病、牙周病等的诊治,能进行全下颌骨、双侧上颌骨、全舌的切除术,单或双侧颞颌关节强直成型术、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以及口腔癌根治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早期整复等高难度手术。随着口腔医学向矫形学发展,开设了正畸、烤瓷、铸造、人工种植牙等专科门诊,开设口腔疼痛专科门诊,在黏膜病治疗上颇具特色,是宁波市目前的口腔质控中心。耳鼻咽喉科是我市唯一的浙江省卫生厅人工耳蜗定点医院,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治疗先天性聋哑,治疗成人语后聋、治疗老年性耳聋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擅长治疗各种复杂中耳炎、耳硬化症、眩晕等复杂耳疾,得到国内著名专家的一致认同,连续7年参加香港基金会组织的“百名耳聪工程”。2013年,耳鼻咽喉科将捐赠的人工耳蜗免费手术植入患者并开机调试,掀起了一场跨越海峡的复聪接力,让20多位患者重燃希望。

  门急诊综合大楼 走进发展新时代

  2010年门急诊综合医疗大楼建成启用,设有急诊、门诊、住院、辅助检查等系列功能科室,给医院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多年的积极进取和经验积淀后,通过全院上下一心的日夜奋战与共同拼搏,上月下旬,宁波二院成功跻身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行列,迎来跨越发展的新时代。

  宁波市的医学重点学科———急诊医学就位于这幢综合医疗大楼的一楼。如果说医院是生与死的竞技场,那么急诊科则是战场上最激烈的前线。急诊医学科集急诊、手术、重症监护为一体,整合了医院的急诊资源,优化流程,使得软、硬件设施均达到省内一流水平。重症医学科(ICU)是浙江省乃至全国首批建立的重症监护病房,为急危重症的诊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这里还汇集了宁波市最丰富的门诊科室,2013年儿科门诊的设立,使二院的学科更加完整。其中不乏一些特色外科,如血管外科、甲状腺外科、乳腺外科等。血管外科是宁波市唯一独立设置的血管外科专科,现有床位48张。宁波二院的甲、乳外科是分开独立设置的。甲状腺外科是省内首家独立设科的甲状腺专科,现有床位48张。乳腺外科是宁波市乳癌防治研究中心,肿瘤学科在宁波是市医学重点扶植学科之一;另一个市医学重点扶植学科则是由原院长陈慧敏领衔的神经病学,该学科整合了病房、电生理室、理实验室,以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及运动障碍疾病、重症肌无力、周围神经病、癫痫病诊治为特色。

  宁波二院在市内率先成立了病员服务中心,有一路叫得响的“电话专线———88120120”,开展预约挂号、帮扶患者、沟通医患关系等工作。

  医院应当彰显创新性,不断精进乃医者天职。2011年,宁波二院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甬籍院士吴祖泽成立院士工作站,开启了生物治疗领域的探索之门,将DC、CIK等肿瘤免疫治疗应用于癌症的防治,还推动了终末期肝病、外周血管病、自身免疫疾病的干细胞临床研究。2012年,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及专业科室的审查,取得市内第一个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简称GCP)和五个专业资格。

  “树名医、创名科、建名院”,是宁波二院坚持“科技兴院”的执着追求。历经多年打造,该院的一些临床专科实力日增、特色凸显,如骨科中心技术全面、治疗范围覆盖骨科各领域;肛肠外科主攻结直肠肿瘤疾病,主要研究方向是结直肠癌的微创外科手术治疗;胸外科是宁波最早诊治胸腔疾病的科室,率先开展肺、食管等各类胸腔手术;肝科具有省内领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术,是市肝病技术指导中心及卫生部肝炎健康教育基地。永不停步的技术创新、日渐鲜明的诊疗特色,使上述4个科室跻身于宁波市第一批临床特色重点建设专科。

  宁波二院延续百年的发展,推动了西医在甬城的兴盛,更见证了祖国现代医学的进步。2013年是宁波二院建院170周年,这既是对历久弥新华美精神的再塑升华,又是对二院更优发展契机的坚实把握。如今,经市卫生局批准的PET-CT诊断中心落户宁波二院,目前正在积极筹建,这将有助于提升宁波地区医疗服务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永丰北路院区建设项目已在去年9月正式奠基,建成后的新院区将主要服务于全市公共卫生工作;宁波二院杭州湾院区项目已签署了框架协议,按三甲医院标准建设,建成后将有1000—1200张床位,与配套的卫生单位成为宁波市公立医院改革的样板,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这些,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为宁波二院的发展插上新的腾飞翅膀,创造宁波二院新的奇迹。

  宁波二院的领导班子表示,一定要紧紧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机遇,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医院建设、改善医疗流程、优质高效服务,进一步增强医院的品牌、信誉和影响力,让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让现在砥砺奋斗的每一天都是值得未来铭记的历史。”这是蔡挺院长和全体二院人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撰文/毛福娟 罗央清 供图/宁波二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