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正敏资料图片 |
前不久,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学术抄袭、科研成果剽窃、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那么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近日认定王正敏在申报科学院院士过程中,申报论文材料“部分不实”。 论文“一稿多投” 计算学术成果翻倍 王正敏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医生,2005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王正敏申报院士的时候,王宇澄正是他的秘书,目睹了王正敏为当上院士论文造假的全过程。王宇澄说,在王正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271篇论文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其论文造假的手法之一便是将自己的专著《耳显微外科》一书的内容,拆分成14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 王宇澄说,王正敏论文造假的手法之二是“一稿多投”,一篇论文在国内刊物发表了以后,又在国外刊物上发表,这样在计算学术成果时当成两篇学术论文。 王宇澄举报王正敏依靠违规学术成果当选中科院院士的材料里,还有一项最主要的指控是关于著作抄袭,被抄袭者是王正敏的导师,被誉为“耳神经科学之父”的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乌果·费绪。 王宇澄告诉记者,王正敏的第一本专著《耳显微外科》有100多幅耳部手术的手绘图,和乌果·费绪教授专著中的图片相同,但并未注明图片来源,书中参考文献里也没有提到费绪教授的专著。 “克隆”国外样机 获国家专利巨额经费 人工电子耳蜗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聋人康复新技术,重度听力言语障碍病人植入后,通过言语康复训练以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用听觉和言语与人交流、融入社会。1982年,澳大利亚科利尔22型人工耳蜗通过国际认可,成为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蜗装置。王正敏作为中国最早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医生之一,他最早提出了研发中国的人工耳蜗。 于是,王正敏找到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范宝华,让他想办法得到了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的人工耳蜗样机。 作为王正敏研发团队的主要研发人员之一,上海听觉医学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沈义虎具体负责破解国外人工耳蜗样机的芯片。这位研发人员承认,他们的人工耳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发,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的产品。 沈义虎说,他们通过对科利尔人工耳蜗芯片内部电路的提取、分析、整理,研究他们的芯片技术原理、设计思路、工艺制造和结构机制,然后依葫芦画瓢做出了自己的芯片,这个过程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但为了避免科利尔公司找麻烦,他们在外观和线路等环节做了修改。 1997年,王正敏团队研发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蜗”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04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与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对国产人工耳蜗进行产业化。 记者了解到,仅在2012年,他们就获得国家级项目两个,获得专项经费4000多万元,其中,“国产人工耳蜗及临床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卫生部专项科研经费2171万元;“上海力声特人工耳蜗建设项目”获得工信部经费2138万元。但因质量差,这种人工耳蜗始终未能投放市场。据央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