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肝疫苗(资料图片) |
疑似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事件尚未平息。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证实,深圳康泰、天坛生物、大连汉信三家乙肝疫苗生产厂家于2014年1月1日起停产。 据悉,三家企业被停产并非缘于疑似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事件,而是因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未达标。按照要求,疫苗等无菌药品的生产必须在2013年12月31日前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要求,这些企业缘何没通过认证?三家企业的乙肝疫苗占国内市场约八成,停产后疫苗市场是否会出现短缺?针对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国家食药总局有关负责人。 曾占近八成市场份额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签发记录显示,目前有七家企业的重组乙肝疫苗在市场销售,分别是深圳康泰、华北制药、天坛生物、大连汉信、华兰生物、北京华尔盾以及葛兰素史克。 该记录同时表明,2013年前11个月多的乙肝疫苗产量共1亿余支,其中深圳康泰2753万支、天坛生物2874万支、大连汉信2406万支,占到总产量的近八成。 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简称新版GMP)实施规划,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的生产必须在2013年12月31日前达到新版要求。2014年1月1日起,未通过新版GMP认证的生产企业或生产车间一律停产。因此,深圳康泰、天坛生物、大连汉信被迫停产。 记者在国家食药总局数据查询发现,北京华尔盾显示也是1998年版的GMP认证。真正通过新版GMP认证的乙肝疫苗厂家只有华兰生物和华北制药,而这两家市场份额不到10%。 去年生产的产品可继续销售 如此大规模停产,国内乙肝疫苗市场是否会出现短缺?对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确保产品能满足市场供应。 根据要求,疫苗厂家在2013年12月31日前生产的产品可继续销售,有的厂家在停产前已提高产量。如:北京天坛生物去年的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本部现有生产设施须于2014年1月1日停产,并搬迁至亦庄新产业基地,新生产设施预计最快于2014年下半年起相继投产,为确保2014年的产品供应,公司于报告期内提高了主要产品的产量。 “一些产能目前不是很大的厂家,并不完全是受设备能力的限制,而是受市场的限制,如果需要的话会有比较大的产能释放。”国家食药总局药化监管司司长李国庆指出,如果出现临时性的短缺,将根据预判和形势,随时组织其他企业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产量,以满足临床供应。 “停产”药企已提出新的认证申请 国家食药总局有关负责人指出,三大乙肝疫苗厂家未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认证,但并不是“放弃认证”。据了解,三家都已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了新版GMP认证申请。 “我们对于尚在改造暂时停产的企业并没有关闭认证的大门。”这位负责人表示,尚未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的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或生产车间停产以后,如完成GMP改造,可以继续申请认证。通过认证后可以恢复生产。 对于那些放弃认证的企业,可以技术转让、企业兼并重组等方式有序退出。 国家食药总局有关负责人指出,新版GMP能有效促进我国制药工业与国际接轨。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有160家企业的450个原料药、103家企业的143个制剂品种通过国外药品GMP认证检查。 据新华社电 相关链接 问题疫苗事件仍在调查中 截至目前,湖南、广东、四川、浙江等多地已经报告多例疑似接种乙肝疫苗死亡病例,涉事企业除深圳康泰外,还包括北京天坛生物、大连汉信。 卫生专家卓小勤分析,从一系列事件来看,不同地区的多名儿童在注射疫苗后先后死亡,这应该不是单纯的偶然事件,确实存在产品自身有问题的可能,但最终结论还要等待检测结果,如果认定因产品质量而造成人身损害,受害人可向生产厂家和销售方索赔。民事赔偿部分由死亡赔偿金、丧葬费及精神抚慰金三部分组成,赔偿金额最高可达90万元。如果情节严重,主要负责人还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 此外,天坛生物近日发布最新公告称,公司董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委员张利东,副总经理付百年,财务总监陈勇辞去相关职务,但具体原因未详细披露。分析师猜测,此次高管离职或与曝出疑似乙肝疫苗致死事件有关。 据《京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