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宝民 我读经典的书籍时,对注释都特别重视。我收藏的《鲁迅全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18卷本,约400万字。这其中,除了鲁迅的文章外,注释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这些注释,写得非常清楚、详细,凡鲁迅文章中涉及到的人物、事件、典故等,都在文后加以详尽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所以,整个一套《鲁迅全集》读下来,不仅从鲁迅的文章里获得不少收获,从注释中也能得到很多收获。 很多负责任的作者,在写作相关书籍(主要是文史类的书籍)时,对注释都加以认真对待。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就是这样一位书写者,在由胡适口述、唐德刚整理的《胡适口述自传》一书中,唐德刚在每个章节背后,针对本章中胡适提到的一些问题,都加以详细的批注。需要指出的是,唐德刚不是对某个问题只加以简单说明,而是在说明的基础上,就胡适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很多时候,是在和胡适“抬杠”,对胡适的观点进行驳斥,对某些史实进行更正。有的时候,仅仅对胡适自述中提到的某一个小事件,唐德刚竟然写下了数万字的批注,足见他的认真态度。正因如此,学术界对唐德刚的注释才给予了高度评价:“唐德刚将其(指《胡适口述自传》这本书)英文口述译为中文后所作的注释评论,却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本书‘传’与‘注’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而言,注释部分的分量,恐怕还在传文之上。因此海外史学界盛传:‘先看德刚,后看胡适(朱文长语)。’”按理说,一本书的注释部分,只是书的内容的辅助性资料,但唐德刚的注释,竟然“喧宾夺主”,价值超过了书的内容。 最近几年,读了很多学者岳南的书,发现岳南也是一位对注释特别在乎的作家。岳南的书写对象,是民国时期那一批学术大师,因书写对象的特殊性,所以书中涉及了非常多的历史事件。岳南在写作时,在每个章节后面,都做了大量详细的批注,一是注明了所引述的资料来源,二是对所涉及的人物、事件进行说明。难能可贵的是,像唐德刚一样,岳南在批注的过程中,对同一人物同一事件,特别是有争议的人物和事件,不但把各家观点一一罗列,而且还会就人物或事件阐发自己的独立见解。这些见解,颇有个性,对人物的藏否毫不留情,常常用鲁迅的那种“捎带一枪”的笔法对人物进行评价,读起来不但让人觉得有趣,而且十分过瘾。在《南渡北归》系列中,岳南的注释,自成一种风格,不但对阅读书的正文内容给予了帮助,而且可以独立成章,成为风格另类的杂文。 有的人读书时,不重视书中的注释部分,把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到书的内容上,对注释部分只是一扫而过,认为读注释纯粹是浪费时间。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损失。因为注释是书的内容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吸收和消化书的内容和思想,因此读者应该给予特别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