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沙龙是一名个性十足、富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他从中东地区的战火中走出,以“推土机”强硬形象登上政坛顶峰,他的自传书名正是《武士》。有人称他是“战鹰”、“以色列之王”,也有人称他为“屠夫”。在支持者眼中,他是以色列的保护神;在反对者眼中,他是屠杀巴勒斯坦人的元凶。如今,他的生命指针停止了。 |
以色列前总理沙龙11日去世,享年85岁。自2006年1月4日第二次中风以来,沙龙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在特拉维夫谢巴赫康复中心接受治疗,靠呼吸机等辅助设备维持生命。 沙龙因肾功能衰竭长期依靠透析维持生命,不久前因肾衰引发感染接受手术。随后,沙龙肾脏功能器官不断衰竭。今年1月1日,谢巴赫康复中心称,医生在沙龙血液中发现了感染迹象。由于沙龙年事已高、病情恶化,医院决定停止对他进行透析治疗,仅靠抗生素来医治出现的感染。 沙龙离世,空余争议任人评说。 战鹰 参加多次战争 屡屡立下战功 沙龙1928年2月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附近沙龙山谷马拉勒村的一个犹太农民家庭。1942年,年仅14岁的沙龙加入了犹太青年准军事组织“加德纳”。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不到24小时,由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国家组成的阿拉伯联军就向以色列国发动了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开战之初,沙龙即被提升为以色列国防军的排级指挥官。在战争中,沙龙显示出了其过人的军事才能。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沙龙指挥伞兵部队攻占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米拉通道,为以军最终占领西奈半岛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由于他在战争期间屡次违反军令,以至于连续好几年他都无法升迁。 1962年,沙龙终于升迁,被授予陆军准将军衔,同时被任命为一个装甲旅的旅长。1964年,沙龙升任以色列国防军北部军区参谋长。1966年,沙龙被任命为以色列国防军作训部队司令。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爆发,沙龙指挥以军再次夺回西奈半岛上米拉通道的控制权,并乘胜攻占了苏伊士运河走廊。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爆发后,沙龙在西奈半岛前线指挥以军作战。在这次战争中,沙龙指挥2.7万名以军士兵跨过苏伊士运河攻入了埃及境内,遏止了以军被动挨打的局面,一举扭转了战局。 屠夫 制造巴勒斯坦难民营惨案 1982年6月,在沙龙的极力主张下,以色列大举入侵黎巴嫩。在此之前,沙龙亲自秘密访问贝鲁特,带着保卫人员走遍贝鲁特的大街小巷,对每一条街道、每个重要的建筑物都进行了仔细的观察。1982年9月,在以军的默许下,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组织进入贝鲁特附近的巴勒斯坦难民营,屠杀了1500名巴难民。这一惨案震惊了世界。1983年,以色列议会调查委员会经过调查,认为身为国防部长的沙龙对巴勒斯坦难民营屠杀事件负有直接责任,沙龙因此被迫引咎辞职。 “推土机” 碾碎面前一切绊脚石 作为政治家,沙龙毫不留情地推倒、碾碎他面前的一切绊脚石,有“推土机”之称。1999年,利库德集团在竞选中一败涂地,沦为在野党,沙龙也变为反对党议员。巴拉克当选总理后,采取了一些措施推进中东和平进程,这使得沙龙极为不安。 2000年9月28日,沙龙破坏以巴和平进程的行动发挥到了极致———在保镖的护卫下强行访问被巴勒斯坦人视为“尊贵禁地”的耶路撒冷圣殿山地区,从而引发了最新一轮持续数月仍无终止迹象的以巴流血冲突。巴拉克被迫辞职,而沙龙趁机以73岁的高龄当选为总理。对于中东和平进程,沙龙一直坚持“以和平换和平”的立场,反对“以土地换和平”的立场。2002年,他派军队围困阿拉法特的官邸,使他不得不呆在地下室里。 不过,以巴奥斯陆和平协议签署后,沙龙还是采取了较为务实的态度,承认自己“无法改变历史”,接受巴勒斯坦终将建国的现实。2005年9月,他顶住各方压力,结束了以色列对加沙地带长达38年的占领。 柔情丈夫 胜利演说中提到深爱的亡妻 1947年,19岁的沙龙认识了他的初恋情人戈莉。1953年3月,两人结婚。1962年,戈莉不幸遭遇车祸去世。送葬那天,沙龙把早年的情诗撕成碎片,撒入墓穴,表达了迟来的柔情蜜意。妻子去世后,5岁的儿子变得沉默寡言。无奈之下,沙龙只好请戈莉最小的妹妹莉莉搬来同住,照顾儿子。莉莉对姐夫非常崇拜。1963年秋天,沙龙和莉莉结为夫妻。 几十年间,莉莉伴随沙龙一起经受战争的血雨腥风,但她却没能看到丈夫登上以色列最高权力宝座的那一刻。2000年,莉莉身患癌症离开人世。莉莉去世后,沙龙当选以色列总理,这位强人在发表胜利演说时提到了自己的爱妻:“不管是困难还是开心的时刻,都有莉莉陪伴着我,全心全意支持我。这一刻她虽没能站在我身边,我仍然思念她。” 本版稿件据新华社、《北京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