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娱/综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1月12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每张照片背后都有故事”

战地记者唐师曾谈摄影话人生

  唐师曾面对记者谈笑风生。 记者 胡龙召 摄

  □记者 张磊杰

  

  他是一名“战地记者”,亲历过海湾战争,采访过阿拉法特、卡扎菲、拉宾等中东政要,书写下真实的曼德拉,许多年轻人视其为偶像;他是一名勇敢的“新闻斗士”,尽管亲历战争让他付出了健康的代价,但他用照片和文字,完整生动地写就“战争三部曲”———《我从战场归来》、《我钻进了金字塔》、《重返巴格达》,与众人分享用生命记录的珍贵瞬间。

  不过,无论是记者、作家、冒险家还是活动家,对新华社记者唐师曾而言都不如做真实的自己———“唐老鸭”来得自在从容。昨天,唐师曾来到宁波天一讲堂开讲《用生命当胶卷———战场归来二十年》,幽默狡黠的他表示不喜欢被别人称呼为“战地记者”,“最不爱照纸念稿”的他还用自创的“语像写作”,告诉众人“我的每张照片背后都有故事”。

  照片的价值是真实不是美学

  唐师曾的人生注定要与照片结下不解之缘。

  1983年,唐师曾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87年,他考入新华社,以无线通讯装备现场拍摄突发事件,是新华社第一个装备移动通讯装置、现场采访突发事件的记者,多次获新华社通报表扬,保持平均每天发表一张新闻照片达数年之久。

  唐师曾用来讲座的随身电脑里,仅一个文件夹就储存着2000多张照片,标注着拍摄时间和摘要。每打开一张照片,唐师曾就能绘声绘色地讲述一段亲历的故事。

  唐师曾说,照片最大的价值不是美学,而是传递真实。正因为真实,唐师曾一直在尝试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并将其称为“语像写作”,即用文字来解释、完善图像。

  唐师曾还说:“过去的图书和传媒,是以文本为主的,司马迁和鲁迅,他们留下的著作都是纯文本的。到了萧乾的时候,他开始用照相机。但是他的相机仍然是文字的配角。我是一个职业的摄影记者,是先有图像,再加上我的话语。图像是最根本的,足以证实这件事发生过。文字可能会造假,但原始的图片不会。”

  感受真实的最佳方式是接触

  无论是做记者还是作家,唐师曾感受真实的最佳方式是接触。“当记者,别人去接触一个事件,那我就必须去拥抱,别人去拥抱,那我必须去接吻。”唐师曾用这样的比喻描述他的接触方式。

  在唐师曾看来,触觉还是人类最伟大的感觉。他展示了一幅在教堂拍摄的照片———这是米开朗基罗画的《创世纪》中的情节,上帝伸出手指触摸亚当,赋予他生命。

  这种方式还延续到唐师曾的写作中,他说自己有五条写作诀窍,“用钻、爬、摸金字塔的方式接触;用科学自然的维度认知;用文化、社会角度描述;有我独特的思想;是我特有的文字。”

  “我会把战地风险降到最低”

  唐师曾因“战地记者”名声大噪,但他并不喜欢这个称呼。由于长年在战乱国家辗转奔波,受到贫铀弹辐射,唐师曾不幸罹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重度抑郁症。唐师曾体内的白血球和血小板比常人低一半都不止,有时走几步,他就想蹲下休息,只要一劳累,就会不停地流鼻血。“最低潮的时候,我患重度抑郁而入院治疗。后来住院时崔永元住我隔壁,住院费还是小崔替我付的。”

  现在,身体状况再不允许他像当年那样去冒险,但唐师曾依然拍照、参加电视节目的录制以及赛车活动、更新博客、写书。唐师曾最钟爱“一个人的远行”六个字。“这句话有三个意思,第一是‘一个’人,集体活动都没劲,好玩的事都不能集体进行。第二是‘人’,人不是动物,有道德、法律,你要遵守。第三‘远行’,一定要走远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