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① |
 |
② |
 |
③ |
“逸夫楼”建筑标准高于一般建设项目 据新华社电 47.5亿元港币捐赠金额、6013栋“逸夫楼”几乎遍布半个中国地图。邵逸夫先生日前离世引发的怀念绵绵不绝。“几乎每所高校都有座漂亮的逸夫楼”的说法迅速传遍全国。 华中科技大学当年34岁的校报副主编、现文华学院副院长陈思中回忆说,邵先生是个平常朴实的老人,和蔼慈善。陈思中问他,如今事业成功,后半生将如何度过?邵先生笑笑说:“送钱,把赚的钱送出去。” “我非常高兴我对国内十五所高等院校的资助计划已到成熟阶段,通过此计划能对贵校发展略尽绵力是我莫大的荣幸。我将以1000万港元捐赠贵校作为兴建人文科学馆之用。”1987年,邵逸夫先生向武汉大学捐资,在给时任副校长齐民友的信中写道。 在邵逸夫生命的最后30年间,他几乎每年要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中国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教育事业,他更是情有独钟。 据统计,1985年至今,邵逸夫生前共向内地捐赠了47.5亿港元,兴建了6000多个教育项目,涉及内地31个省份。以“逸夫”二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等设施已遍布中国各地高校,有效地促进了内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国家教委受邵逸夫委托,对赠款项目进行宏观指导与管理,并确定了“逸夫楼”建筑标准可高于一般建设项目的原则,使之能适应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最新发展。这一具有促进作用的政策,使“逸夫楼”往往成为同年代校园建筑中“高大上”的代表。 邵逸夫为何如此热衷于文教事业?从他后来接受美国纽约大学颁授名誉博士学位的讲话中,或许可以发现其中的原因:“我一直参与教育方面的捐助,因为我相信一个民族的伟大,在于他们能够掌握观念、传播观念,并且将观念付诸实践……我希望我个人的贡献,对于教育的发展,能发挥一些作用。” 市民自发前往故居祭奠邵逸夫 不相识的老人送来青团和金钱糕 □记者 顾嘉懿 自1月7日邵逸夫先生去世的消息传来后,我市各界前往邵逸夫故居吊唁、追思的人络绎不绝,据故居管理人、邵逸夫侄孙邵铁牛(“铁牛”是小名,学名邵才源)估算,连日来共计200多人自发前来。1月10日,邵逸夫遗体在香港火化,位于镇海庄市镇勤勇村的邵逸夫故居同步举行了吊唁仪式。勤勇村的村主任、书记,邵氏族人和村民等七八十人,一起在邵逸夫的灵位前默哀三分钟,以表达对这位乡贤的敬意。 昨天早上9时许,记者再次来到邵逸夫故居,进门便看到邵铁牛为“小阿爷”设好的灵位,“我7日那天给香港打了电话,说在这边也设一个灵位,他们马上说‘好的’”。 于是,邵铁牛马上准备起来。正厅上方悬挂“沉痛悼念邵逸夫先生千古”的横幅,下方遗像两侧的挽联上写着“良操美德千秋在,高风亮节万事存”。面前的八仙桌上,点着蜡烛,供着各式水果和糕点。 邵铁牛指着桌上的青团和金钱糕说,“这是宁波一个老太太8日下午送来的”,这个老太和邵逸夫素不相识,“她说在报纸上看到邵逸夫做了很多好事,说他‘人介好’,就买了七塔寺的青团过来供着。” 说话间,村里的一个阿姨也走进来祭奠,她说:“我不是邵家人,但是知道邵老先生捐助了很多。村里以前有逸夫小学,现在扩建成中学了。人蛮好的,勤勇村里都知道他”,“听说老邵(指邵铁牛)把灵堂弄好了,就过来拜一拜。” 邵铁牛与这个阿姨跟记者聊了起来,“我们庄市是‘小竹出大笋’,邵逸夫、包玉刚、楼志章,都是我们这里出去的。”邵铁牛说起这些人名如数家珍。的确,镇海区庄市镇向来有“商帮故里”的美誉,宁波帮第一代人物方介堂,第二代人物叶澄衷、宋炜臣,第四代人物包玉刚、邵逸夫,以及后来的赵安中、叶庚年,无不是从这里走出而书写下一代代传奇。 他在宁波的三桩心愿已一一落实 □记者 顾嘉懿 “邵逸夫在宁波有三桩心愿”,邵铁牛回忆,“第一件事,就是要建‘邵氏义庄’。” 邵铁牛表示,1987年,邵逸夫第一次返乡前后,曾有意在家乡建造一座“邵氏义庄”,这便是“康乐园”。康乐园占地14.8亩,是邵逸夫拿出200万港元于1988年在勤勇村修建的,里面还有敬老院、孤儿院、学前班、活动中心、卫生所等功能设施,沿用至今。 “第二个心愿是祖屋,就是我们这儿的故居。”邵铁牛告诉记者,邵逸夫第一次来的时候,还不敢认故居,“他不能确定这是不是他以前住过的地方,嘴里一直说‘我妈妈住南屋,我住北屋’,一边看这房子是不是”,直到后来邵铁牛叫出了邵逸夫的乳名“锦章”,才让邵逸夫确定下来。“这个名字一般人不知道的”,邵铁牛表示,“邵逸夫是仁字辈的‘阿六’,我父亲邵富锠只比他小两岁,两人从小在一起玩,我一说是‘阿富’、‘老木鱼’(邵富锠小时候的绰号)的儿子,他马上知道了”。邵逸夫还问到邵铁牛父亲的去处,邵铁牛表示其父已于早一年去世,邵逸夫很是遗憾,连说“我早一年来就好了”。 邵逸夫惦念的第三桩事便是祖坟。1958年,因修建公路,邵逸夫之父邵玉轩的墓地被迁至鄞县宝幢乡西岙村老四明公墓园区。“1986年5月,香港方面来宁波查祖坟的确切地方,不太有人知道”,邵铁牛说,“当时我正好去上海看医生,如果我在的话他们就不用找了,因为我知道在哪。”邵铁牛之父是坟墓拆迁的见证者,因他很少宣扬,少为人知,只有偶尔跟父亲去扫墓的邵铁牛还有点印象。 好在祖坟最后还是找到了,只是去墓地的路不好走。第二年,邵逸夫便斥资修路,前后修了两次,“路修好后,去宝幢公墓方便多了”。 邵逸夫回故乡,很多人都想着他会不会着意建设自己的家乡,但是邵逸夫对家乡和所有地方都一视同仁。对此,邵铁牛告诉记者:“我小阿爷曾经说过,大家小家一样家,给自己家和给其他地方都一样的。” 邵铁牛也从来不会因为家里的事向“小阿爷”开口要钱,邵逸夫曾向邵铁牛表示:儿女的事随他们去,不要管,你如果有困难尽管说。“我总是告诉他,没有困难。”在邵铁牛的印象中,邵逸夫虽然是个“大老板”,但为人“很低调、节约”,每次回乡总是“看人咪咪笑,点一点头,很和气。” 邵逸夫喜欢吃素,每次回来,邵铁牛都会给他准备一些点心,次数多了,邵铁牛自然知道邵逸夫的口味,“他第一喜欢吃芋艿,说吃了肠胃好,也很喜欢吃菜蕻,吃素食比较多”,而且邵逸夫也是个“直爽”的人,“他说吃就吃,不吃就不吃,不用客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