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爱登桥 |
□郑毓岚 爱登村现属镇海区骆驼街道妙胜寺村,原村名叫“矮凳桥”,在县城西南。《光绪镇海县志》卷四《乡里》篇称:“矮凳桥,西管乡六都一图,距城陆路三十里,水路三十五里”。 “矮凳桥”在村的东面,东西跨河,是村民外出的主要通道。相传,原为独木桥,桥面狭窄,木桥两旁有木扶拦,其型如翻向矮凳,俗称“矮凳桥”,村以桥得名。因木桥经风吹雨打,烈日暴晒,容易腐烂。清嘉庆年间,众人集资筑普通单孔石梁桥,由村民出资建造,取名为“里人”桥,但村人还习惯称之为“矮凳桥”。 据史料记载,“矮凳桥”村始居者为余姓,从庙隔河余家迁入,余姓先世于清康年间由福建定居中大河西,隔河与浮林庙相望。说起老余家,名声交关响,余氏后人骄傲地说:“本地分居有八,宁波还有半条街”。在清末,余家好多人外出经商,在宁波买下半条街,在毗邻有六房分居八处地方:大房居大市堰,二房居骆驼桥,三房居矮凳桥,四房、五房在港塘、白墙,六房居庄市万嘉桥,还有假山头余家。余家重文兴教,文风四起,大市堰余鸿潮,在京师经商发迹后,捐纳入仕候补盐提举;同治六年(1867年)曾出资在东华门甜水井头购民宅44间,改建京师镇海试馆,让上京赶考的举子们有了安身之处。还在家乡建义塾,后其子将义塾扩大,改办濬智学校,为镇海县办学堂之始;多次出资为家乡铺路、修桥,修庙宇。民国四年(1915年),爱登村余经惟也在余经悌别墅内创办竞进小学。 “矮凳桥”村原是块未开发的处女地,旷野荒草,土地肥沃,水网交错,河道纵横。自余姓落户“矮凳桥”后,乾隆年间,本地的刘姓、钱姓也来这里落户,因宅西边有河,统称西河刘家;道光年间,沈姓从慈溪沈师桥迁入;同治年间,乐家从江南小港搬到这里来定居;光绪初,团桥胡姓、外地曾姓也搬到这里来安家;众多家族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经过几代人的奋发努力,这里成为山青水秀,杨柳拂堤,风景秀丽的自然村落。 民国时期,村里对“里人桥”进行重修,由老余家阿文公发起,向村里在外做生意的老板们募捐,修桥不够资金由本村乐汝成包底。说起乐家乐汝成,他早年在上海当学徒,后去青岛万康南货店任职,1914年赴济南创办泰康罐头食物号并任经理。在抗战时期,泰康号已发展成为国内首屈一指产销联营的大型食品企业。乐汝成富而不忘桑梓,曾为上海四明医院、镇海同义医院、爱登竞进小学校出资赞助,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村民觉得“矮凳桥”村名俗气,想改一改村名,就将“里人桥”改为“爱登桥”,在石桥拦上刻上“爱登桥”三字。现“爱登桥”保存完整,桥面宽1.74米,由3块石桥梁组成,桥门阔2.77米,桥面两侧有石护栏,护栏两端设方形圆头望柱。桥墩两旁立长石柱刻有桥联:南联为“爱此风光好,登临气象雄”,将村名暗藏在桥联上。北联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专门为了桥名而撰的一副桥联,出自唐朝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句。北固山位于江苏镇江城北,长江边上。山逶迤突兀,宛如昂首、翘尾、拱背的巨龙。地势悬水峻壁,古有“此山镇京口,迥出沧海湄”之说。相传赤壁之战后,刘备来甘露寺招亲,他看到北固山雄峙江滨,江天开阔,不禁赞叹道:“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诗为诗人乘船沿江而下,在北固山下作停留时,看到长江景观后有感而作。如果将此联镌于跨江高桥上,倒也并无不妥,现将它刻于此桥,似乎显得牵强了。 “爱登桥”建好后,“矮凳桥”村名也从历史上消失,从民国《镇海县志》开始,该地名记载为“爱登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