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灾后的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 |
|
▲独克宗古城的资料照片(2012年2月1日摄) |
11日凌晨,具有“月光城”之称的云南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遭遇了火灾。在近2000名军警民的全力扑救下,火灾已被全面扑灭,但已造成242栋房屋等被烧毁,损失令人心痛。 这是古城有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火灾。曾经繁华的街市被倒塌的残壁覆盖,泥泞不堪。在古城一些片区,曾经繁华的商铺、客栈成了瓦砾,一根根被烧断的木梁横七竖八倒在地上。 古城大多为土木结构的建筑群,消防安全本应是重中之重。但火灾为何蔓延如此快速? 火灾蔓延为何如此迅速? 独克宗古城位于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城建塘镇,具有重要的民族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这次火灾已造成242栋房屋被烧毁,同时古城内部分文物、唐卡及其他文化艺术品被烧毁,损失令人心痛。 火灾为何蔓延如此迅速?迪庆州常务副州长张志军介绍,主要有三大原因。 首先是独克宗古城内的建筑大多数是土木结构,加之风力较大,造成火势迅速蔓延。 其次,古城内部道路非常狭窄,大型消防车辆无法直接进入受灾核心区。 第三,由于天寒地冻,气温极低,造成消防设施水压不足。张志军介绍,一方面是有些消防设施水被冻住,有的是水压不够,或是取水点比较远,给扑救带来极大困难。 “虽然供水方面有局限,但古城消防安全的弱点在于以木质结构房屋为主,一旦发生火灾,局势难以控制,加上天干物燥,风力较大,造成火势迅速蔓延。”张志军说。 “当时现场的专业救援力量已经达到近2000多人,加之火势凶猛、情况复杂,不让群众扑火主要是为了安全考虑。这次火灾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说明对火灾的处置是科学的。”张志军表示。 但无论是古城建筑结构还是交通道路布局,都并非新问题。早在2012年,一篇来源云南迪庆消防支队、标题为《浅谈香格里拉杜克宗古城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的文章就指出,“古城由于建筑耐火等级低、建筑布局特殊等原因,消防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在这次火灾中,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终于爆发,日常防火措施未能防患于未然。 古城的消防栓有没有水? 独克宗古城的大转经筒、龟山大佛寺和省级重点文物单位红军长征纪念馆由于保护得力,没有遭受火灾。在古城各个角落,消防、森警等扑救力量仍持着水枪在清理余火,严防死守。 一些群众质疑,“在古城救火的时候发现消防栓没有水。” 迪庆州公安消防支队支队长陈天昌对此介绍,独克宗古城的历史悠久,以前没有消防设施,近年来考虑到独克宗古城的消防安全,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下大决心,来改善独克宗古城的消防条件,新建大批消防基础设施,包括室外消防栓系统。 据他介绍,由于室外消防栓系统是后来新建,不能破坏古城原貌。“整个消防管道裸露在室外。入冬以后,香格里拉气温为零下十多摄氏度。为了防止冻裂,消防管道里不能充水,发生情况以后再放水。由于水从高处下来,消防管道充满水要有一定时间。”陈天昌说。 “这次消防栓的阀门是关着的。否则,在寒冷气温下会被冻爆,里面的水也会被冻成冰坨,造成来水也放不出来。”陈天昌说。 此外,不排除一些居民没有掌握使用消防栓的方法。“今天凌晨在古城的转经筒附近有室内消防栓,有群众说没有水用,我自己把消防栓的水放出来用于救火。”陈天昌说,“消防官兵展开扑火时,管道里是有水的,大概15分钟以后,处于高位的消防栓压力不足。” 消防车出动是否及时? 据初步调查,起火点位于古城中下段如意客栈,目前初步排除人为纵火,具体起火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一些人质疑,“报警之后30多分钟消防车才过来?”相关负责人表示,此说法并不属实。 “今天1点37分接警,辖区消防中队1分钟就出了警,4分钟后迪庆州消防支队接到报警。消防车开出来后,就看到古城火光冲天。接到报警后,同时一共有三个消防中队在出警。”陈天昌说。 “我到场10分钟后,就向云南省公安消防总队请求就近调集大理、丽江消防来增援。随后消防总队启动跨区域消防预案,启动大理、丽江来支援。”陈天昌说,“在接警5分钟内,主力中队已经到了现场扑救。” “虽然报警时间是凌晨1点37分,但在开展调查中发现起火时间在1点左右。群众报警的时候,火势已经较大,已经很难控制了。”迪庆州公安局局长和振东说,“并非消防等扑救力量赶到以后火势才无法控制。” 张志军说,到凌晨3点多,古城的火势已经冲天,扑救力量开始紧急调集挖掘机等大型工程设备,挖掘近2000多米的防火隔离带,最快速度对道路两侧房屋进行了拆除,确保了扑火车辆和设备的进入,防止了火势的进一步蔓延。 “我们对独克宗古城大火感到心痛,也对个别人对消防官兵的误解感到心痛。”陈天昌表示。 声 音 重开发轻保护 多少美丽古迹陷怪圈 素有“月光城”之称的云南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遭遇一场严重火灾,令人扼腕叹息。如今大火已被扑灭,除了一堆废墟瓦砾,更留下了关于古城以及古建筑保护与开发的诸多追问与思考。 独克宗古城大火并非孤例。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内,从湖南洪江古城到云南丽江古城,再到重庆风雨廊桥,脆弱的古建筑频频遭遇灾祸摧残。 土木结构、道路狭窄导致消防设施难以发挥作用……各种消防难题几乎是共同的,灾后的解释也是“振振有词”的。但是,公众更想知道的是:针对长久以来客观存在的此类“短板”,各地在重视的旗帜下,究竟是否制定出了真正有效的消防方案?如果经不起实际的检验,种种所谓的“专门预案”是否有流于形式之嫌? 人们清楚地看到,不少古城、古建筑,或向游客收取固定的维护费,或直接收取门票,但这笔费用最终去向何方?用往何处?是否有专门的消防支出?在频频燃起的大火中,这样的追问显得格外迫切。 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历史载体,古建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他们恰如一部部沉甸甸的史书,穿越古今。一座古城池、一间老寺庙、一条石板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艺术气息。透过他们,可以知晓一个地域的特征,一个族群的文化。历经风雨的他们,还是我们间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百科全书,一旦损毁便再难重现。 从原则上讲,不管是古城还是古建筑的开发所得,应首先服务于对他们的保护而非他用。但在现实中,一些古城和古建筑却陷入“重开发轻保护”的尴尬。 眼前的一点利益,岂能与历史文化长远的价值相比。作为助力城市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有远见的政府应从长远利益考虑,将古城以及古建筑保护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部分。在招商引资开发前,对古建筑进行认真排查和登记,并制定施行有效的保护方案。 大火虽已灭,留下的追问与思考却仍在继续。涉事地方应进行深刻反思、严肃问责,对古城的重建应有周密的规划。而对于其他地方而言,更重要的是认真吸取教训,切实将历史留下的瑰宝保护起来。 本版图文均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