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3日上午,位于海淀区的北京智恒知培训中心大门紧锁。 |
 |
防不胜防 |
央视报道称,2014年1月初的MBA招生考试哈尔滨理工大学考点附近出现不止一个神秘“作弊电波”。北京一家名为智恒知艺术培训中心的考试培训机构涉嫌通过考前发放无线电作弊器材、考中传送考试答案等方式,组织部分考生在该考点作弊。最新消息显示,哈理工MBA中心主任被停职,该校2015年MBA招生工作也被停止。 事件回放 培训机构承诺花4.8万元保过 今年1月4日、5日,全国有172万名考生参加了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这其中包括工商管理硕士(MBA)入学考试。而开考一个多小时后,在哈尔滨理工大学考场,记者捕捉到了几个神秘电波,证实了此前记者长达几个月对MBA考试“保过”疑云的追踪调查。 4个月前,一些培训机构纷纷打出MBA考试保证通过的广告,报出4.8万元的高价。记者拨通了十几家培训机构的联系电话,对方均承诺通过率90%。中研启航公司负责招生的主管表示,承诺“保过”的秘密,就是利用无线电器材作弊报答案。只要考生过安检的时候,接收装置不开机,安检设备就探测不到无线电信号。而什么时候开机,则是事先约定,里应外合。 而万一主观题的分数太低,导致整体分数不够,培训机构还有保底措施:提分。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称,如果总成绩距离录取分数线差得不太多,通过他们这套“提分机制”,可以让分数至少提高10分左右。 北京一家名为智恒知培训中心的考试培训机构,声称与哈理工合作。进入研究生考试报名环节时,记者发现,本应该在哈理工进行的现场报名,挪到了智恒知这家培训机构里进行,3位自称是哈理工MBA中心的老师出现在现场,而且这家机构的学员都拿到了MBA的准考证。在培训接近尾声时,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把早已准备好的“高科技”作弊器材分发给了考生们,并详细讲解这些无线耳机的佩戴方式。 在经历了三四个月的招生、培训之后,1月4日MBA考试当天,培训班的学员顺利进入了考场。在考场内的考生是否接听到了电波中的答案呢?考试结束后,学员们在QQ群里对答案的议论表明,他们收到了这些无线播报的答案。 最新进展 调查组确认哈理工“三宗罪” 针对日前发生的哈尔滨理工大学MBA考试中出现通讯工具作弊事件,记者13日从黑龙江省招考部门获悉,工作组已于12日进驻哈尔滨理工大学,经连夜与相关人员谈话,初步确定该校在作弊事件中存在违规与社会机构发生业务联系、违规到外地确认考生资格、存在监管漏洞等三项违规行为。 黑龙江省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姜广福表示,经初步调查,可以确认哈尔滨理工大学在MBA作弊事件中存在三项违规行为:一是学校违规与社会机构发生业务联系,违规招生;二是按照国家规定,研究生考试考生资格认证应由考生本人持有效证件到报名点确认,但哈理工违规派工作人员到北京智恒知艺术培训中心现场为考生确认资格;三是学校在考试过程中存在监管漏洞。 哈尔滨理工大学副校长赵洪称,学校在本次事件中确实存在一定问题,但经过初步调查,目前尚未发现哈理工考点的监考老师和考生被刻意安排的情况,尚未发现试题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可能流出的痕迹。此外,研究生院和MBA中心与作弊事件有关人员是否与北京智恒知艺术培训中心存在利益往来,也正在调查之中。 姜广福说,工作组下一步将把作弊事件调查重点放在查源头、查涉及考生范围、查考试过程和追究责任等四个方面,相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据哈尔滨理工大学提供的数据,通过北京智恒知艺术培训中心报考哈尔滨理工大学MBA的考生共有105人,实到93人,平均分布在25个考场。 背 景 考试作弊,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1月7日,甘肃省招办、甘肃省公安厅报告称,在今年的研究生考试中,在西北师大考点共破获三起利用无线信号进行考试作弊案件,涉及人员6人,涉案设备20多台套。 1月2日,吉林省公安厅网安总队一举抓获9名省内涉嫌非法获取国家考试秘密未遂案涉案人员,现场抓获报名参与考试舞弊、购买无线考试作弊器材以及接受考试舞弊咨询的考生26名,查获一批“考研保过协议书”、交款收据、无线考试作弊器材等涉案物品。 2013年12月10日,一起由公安部挂牌督办的涉嫌非法生产、销售间谍专用器材案件在湖北荆门告破。警方摧毁了一条覆盖全国20余省市、涉案价值千万余元,专门生产、销售考试作弊器材谋利的犯罪链条,涉案15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 不少网友惊问:多年持续严打之下,考试作弊为什么成了打不死的“小强(蟑螂)”? 记者了解到,在暴利的诱惑下,作弊已经形成考生、中介商、作弊答案和器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其中作弊器材更是完整覆盖了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 每到考前,网上就会出现兜售答案、贩卖无线作弊器材、承诺“保过”等宣传广告。记者在网络搜索“作弊无线耳机”“考试作弊器”等,结果多达上百万条。 作弊产业堪称暴利:一个“橡皮擦”接收器,制造商成本价不过40元,售价也仅为70-90元。通过网络购买的高考答案,每门课程的价格为20000-30000元,打包卖给考生,每人收取12000-20000元,而一个发射器可以向数十个“橡皮擦”发送信号。 记者了解到,对于考试作弊案件,罪行认定主要有两种: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非法生产、销售间谍专用器材罪和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真正打击处理的多为第二种。而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非法生产、销售间谍专用器材罪最高刑罚为3年有期徒刑。高额的犯罪利润和极低的犯罪成本,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敢于以身试法。 无线电通信管理部门相关人士认为,对无线电作弊根源的查处力度必须加强。 评 论 谁来找出那根被“打理的人脉”? 培训机构本是传授知识的场所,高校是无数学子眼中神圣的“象牙塔”,而教师更是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此事件中,三者却以一种吊诡的方式相结合。随着哈理工校方承认有违规行为,学校MBA中心主任被停职,一连串的“问号”也随之而来:培训机构花费巨资用来“打理”的人是谁?高校教师为何会出现在培训机构现场接受报名?考题是被谁泄漏的?答案又从何而来?考场内为何考纪不严?校方为何对一系列违规之举“视而不见”?而从媒体披露的情况看,整个事件严密的操作环节中,“关系”的“魅影”无处不在。 目前,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MBA招生工作已被叫停,但对其它高校和全国性考试组织者而言,这一事件更应成为一个警戒和一次整顿的契机。严肃考风考纪,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建立起更加严格的事前预防机制、事中监管机制和事后惩罚机制,对握有考试资源的人员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剪断那些被利益“打理”的“人脉”,或许是一些高校面临的现实课题。本版图文综合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