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白游踪》 |
□记者 梅薇 通讯员 刘晓峰 “天童千重秀,丛林十里深”,宁波的名山古刹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笔下常有的题材。据了解,天一阁馆藏书画中,就有许多表现甬上名山古刹之作,清代画家吴伯滔的《太白游踪》与海派名家王一亭(王震)的《阿育王山图》就是其中的代表。 《太白游踪》胜在意境 吴伯滔是浙江石门人,著名海派画家吴待秋的父亲。《太白游踪》是吴伯滔41岁时所画,用来赠送给一位七十八岁的老人。整幅作品清秀淡雅,意境深远。太白山以天童寺闻名于世,但画家在作品中并没有直接描绘天童寺的形貌,只是将其隐藏于高山丛林之间,仅仅露出寺庙一角,这正合了“深山藏古寺”之诗意。 吴伯滔将画面大部分留给了寺前的古松与周围的高山,正如跋中所说,“长松十里不见天,未到青山心已静”。细观此画,吴伯滔还在其中点缀了一老一少两个人物。年老的手执一拐杖前行,年轻的一手指向前面的寺院,一手牵引着老人,似乎正在向老人说明前面就是寺院了。 从题跋来看,吴伯滔所送画之人非常喜欢畅游太白山,只是年事已高,不能登山。而画作让其能有身临其境之感。“披图犹疑身重到,实获我心情为适”,正是表达此情。 事实上,关于太白山的作品,早在元代大画家王蒙那里就有。王蒙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并称“元四家”,他的外祖父是元初画坛领袖赵孟頫。一次他到宁波城外的天童寺做客,画了一卷《太白山居图》,送给天童寺住持,以作纪念。画卷中,山峰层叠,苍松夹道,曲径通幽,溪桥隐现,红树点点,僧侣往来。就在青山绿水之间,天童寺那宏伟壮观的重楼飞檐,蓦然出现。与此图相比,《太白游踪》在笔法上没有王蒙的繁密,但在意境上却更显深远。 《阿育王山图》极富情趣 不少画家以天童寺为题材,而王一亭则将画笔对准了阿育王寺。王震是浙江吴兴人,他是一个名画家,亦是一个大商人。在书画上,他有着较高的造诣,吴昌硕曾经这样形容他:“天惊地怪生一亭,笔铸生铁墨寒雨。活泼泼地饶精神,古人为宾我为主。” 王一亭的传世画作较多,且多以佛教人物为主,但像《阿育王山图》这种山水画作却并不多见。整幅画作清新活泼,以小青绿山水技法,表现了阿育王山的自然山色。画中近处画有小舟、瓦舍以及杨柳,看似一片宁静;一路往上,则以青松为指引,盘旋而上,其间点缀零散的亭台,更凸显出阿育王山的清幽。 此画的最上端就是阿育王寺,这也是整幅画的最主要部分。画中的阿育王寺以一种稍带倾斜的姿态出现,传达了寺院的幽静与清新。整幅画的笔墨灵动而浑厚,适当变形与夸张却具神采,色彩明丽雅逸,极富生活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