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宁波/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1月20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懂方言的孩子占三分之二

宁海县实验幼儿园开设方言课

  □记者 林诗舟

  

  每天宁海县实验幼儿园的班级里都会传出朗朗上口的方言童谣声,幼儿园的老师说,为了开设这门原汁原味的“方言课”,她们花半年时间拜访了45位老人收集了62首民间童谣。

  不懂方言的孩子占了三分之二

  去年宁海县实验幼儿园中三班来了个叫强强的插班生。为让强强能够更快适应新班级,班主任陈海俏便鼓励强强在全班孩子面前做个自我介绍。可没想到强强一上来就是一口宁海话,搞得下面的孩子哄堂大笑。

  “当时我也感到有些小吃惊,因为强强讲的宁海话其实挺顺溜。”陈海俏说。虽然当时帮助强强解了围,但是自此之后陈海俏却发现班级里的小朋友对强强满口方言很感兴趣。有时候只要听到他说话,大家就会不由自主地哈哈大笑,有时候有些小朋友还会学着强强的腔调,猜测他说的是什么。几周下来,陈海俏发现,强强都不太愿意跟小朋友进行交流了。

  这一切也引起了园内老师们的注意,她们随即开展了一项针对园内450名幼儿进行的方言掌握程度的调查。让每个班级的老师采用宁海方言与孩子自然交谈的方式,看看究竟有多少孩子能够熟练用方言进行沟通。但是调查结果出乎她们的意料。统计结果显示,全园450名幼儿中,仅有56名幼儿能流利地用方言与老师交流;能听懂不会说的有98名幼儿,而听到老师用方言提问,觉得好笑又不知道怎么回答的孩子却占了三分之二。

  走访45位老人收集62首童谣

  “有时候我在想,方言会不会因此而失传呢?”宁海县实验幼儿园园长丁莹莹有些担忧。于是他们开始筹备园内的方言课,希望借助这样一个平台,能够让方言融入幼儿园孩子们的生活,被重视和认可。

  考虑到生硬的教学并不能促进儿童语言发展,反而可能使其失去兴趣,所以园内老师们决定从宁海童谣入手,将深奥、难讲的方言转化成简洁易懂而又朗朗上口的宁海童谣,让孩子们在念一念、学一学、做一做、演一演中萌发说方言的兴趣。但摆在她们眼前的难题是,这方面的教材和经验都相当匮乏。

  为了收集更多宁海正宗的民间童谣,幼儿园的老师们分头行动,花了近半年的时间,走访了当地45位老人,收集整理了宁海本土62首民间童谣。丁莹莹说:“在搜集的过程中我们也曾闹过笑话,有些童谣连我们老师也听不懂。”

  丁莹莹回忆说,有一次她们带上录音设备和录音稿走进保育员童阿姨的老家桑州,家里的老人还叫上了同村的七八个老人坐在一起回忆童年时唱过的儿歌童谣。但很多内容都相当陌生,几位老人努力用手比划着解释给她们听。回去之后,她们又要将录音的内容,用别字替代记录成文稿。然后通过反复倾听和学说,将精心删选出来的内容健康,富有童趣,又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的童谣编辑成册,用于课堂教学。

  方言课的内容在不断完善

  不仅仅满足于“方言课”上的童谣教学,老师们还将方言以律动的形式来展示。通过选取节奏欢快的配乐,邀请年轻教师念出童谣,然后合成录音、做成视频。除了运用于“方言课”上,在每天早晨活动中,孩子们也都能边唱童谣,边做早操,在朗朗上口的童谣中自然地学会了方言。

  该幼儿园还设立了一年一度的“方言节”,在孩子们对方言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将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底蕴等文化元素融入方言之中,尝试做一台方言的文艺汇演,春游时孩子们用方言解说家乡故事等。

  “幼儿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而方言是本土文化积累之后注入每个人灵魂深处的信息,对于孩子传承当地的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丁莹莹说,对于方言课的内容,还将不断完善和拓展。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