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玉如意 |
□清欢 小时候看动画片《葫芦娃》,里面有一条美女蛇精,手中最厉害的法宝就是一柄玉如意。该蛇精但凡有什么心愿,都会挥动手中的玉如意,并念道:“如意如意,随我心意”。如此,她的种种心愿便都能达成。因为这个情节,我从小就将玉如意看成是一种能帮人心想事成的神奇宝贝。当然,真正的如意虽然是一种高贵、雅致的吉祥摆件,却不具有“所想即所得”的美妙功效。 关于如意的起源有两种说法比较著名,一说如意是源于“爪杖”,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痒痒挠”。当时人们将如意的柄端做成手指状,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而另一种说法是:如意起源于古代文武朝臣的执笏。但不管哪种说法,如意在我国出现甚早,可追溯到魏晋时代,据史籍记载,吴越帝王孙权就曾得到一柄玉如意。《晋书·王敦传》中说:“(孙权)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而清代乾隆皇帝则写有一首《咏商铜如意》的诗:“一柄曲拳代谈者,玢古色错金银。谁知子氏尚质,已有欣于如意人”。这说明,乾隆皇帝认为我国在商代时就已有了如意,但因无其他实物和文字相印证,很难认定该说有理。 明清两代是如意最为流行,最受到王公贵族、文人雅士追捧的年代。当时人们结合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的形态,赋予其以“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同时“君子比德如玉”的观念也很深入人心。玉如意正好将玉的坚贞和如意的吉祥珠联璧合起来,从而成就了这一最具中国特色的吉祥文化器物。清代人不仅喜欢将羊脂白玉雕刻成如意状。同时还首创了首、中、尾嵌宝的三镶、五镶式如意。即用紫檀、珐琅或金银等贵重材料来作如意柄,于柄首、柄腰和柄尾留出个空隙槽,内嵌入雕有桃果、灵芝、蝙蝠之类寓意多福、长寿的玉饰以及光华璀璨的宝石。这种镶嵌式如意虽然做起来复杂,可一旦完成,将是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可以说如意的制作工艺在清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清代帝王、后妃最喜将如意赏赐给臣下。而遇到年节,或是帝王、后妃寿诞,王公大臣们也必会进献如意于朝,以取吉祥之兆。像慈禧六十寿辰时,就曾收到过精品如意八十件。时人作诗云:“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到了民国,小型如意成为人们相互馈赠的贵重礼品。此外,如意的形制在清代也有了改变:长度变短了,先前的手指形改成了卷云、灵芝、团花状,主体长柄更具流线形,显出一种自然的优美华丽来;在材质上,为了迎合富贵之家的喜好,工匠们开始用水晶、象牙、玛瑙等材料,并采用浮雕、镂空、镶嵌甚至景泰蓝等工艺,使如意更具精雕细琢的特色;在装饰手法上,出现了悬缀流苏、配以中国结的形态。尤其是中国结,式样纷呈,有盘长结、铜钱结、蝴蝶结、喜结、寿结等,皆和如意相得益彰,不仅显出和谐的视觉效果,还使如意更增了几分仙气与祥和的神韵。 新春到来之际,有兴趣的藏家不妨入手几柄兼具保值增值作用和祈福纳祥寓意的如意。这里有一点需要提出:收藏如意,主要还是寻找清代精品,不必盲目崇古,以为明代如意更有价值。事实上,明代如意在市面上已很少能见,即便有幸发现,其价值不一定在清代精品如意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