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体育/重点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1月2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娜传奇

  李娜在颁奖仪式上举起奖杯。新华社发

  决赛场上李娜风姿。

  新华社发

  

  从法网冠军到澳网冠军,李娜一次次的突破震惊了世界。

  昨日下午,第三次站在澳网决赛主场的李娜,没有再次摔倒,当之无愧地捧起了女单冠军杯。

  三次闯关终夺冠,李娜成为41年来首位超过30岁的澳网女单冠军,同时也是首位获得澳网单打冠军的亚洲球手。

  娜风姿

  今年的澳网,李娜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运气。第一周炙热异常,李娜基本是第一场进行,避开了严酷天气;澳网一直是中国选手的福地,中国选手特有的冬训大多会在澳网得到回报;李娜与教练的合作找到“化学反应”,李娜的技战术和体能都处于生涯巅峰;澳网今年前六场,她没有遇到排名前20位的种子选手,身体没有被过度消耗,决赛的对手也只是20号种子选手。所有一切都预示,李娜必将夺冠。

  昨天的决战,首盘开局李娜即取得破发。第六局,李娜也有两次双误,西布反破,追至3平。此后两人交替破发,比赛拖入抢七。

  抢七局,李娜打得果断坚决,很快取得5:1领先。西布依靠一个压线和穿越连得两分,此后西布连续受迫下网,李娜7:3抢七胜出。手拿一盘胜利,第二盘李娜势不可挡,连下六局,零封西布。这一盘李娜仅用时27分钟。

  李娜在颁奖礼上笑容满面,语言幽默。“感谢我的经纪人麦克斯,他让我变得富有。感谢卡洛斯,工作很给力;感谢我的丈夫,他在中国甚至比我名气大,他放弃了所有,陪伴我到处打比赛,还管修球拍,他是个好人。不过他运气也很好,他找到了我。”

  娜趣事

  随着李娜第二次捧起大满贯冠军奖杯,这位武汉籍姑娘也创造了中国人乃至亚洲人征战职业网坛的新纪录。记者采访李娜的启蒙教练,翻阅李娜出版的自传,撷取其成长之路中的“趣事”二三,展现一个有别于赛场上霸气十足的“娜姐”。

  羽毛球场上“捡”来的世界冠军

  李娜5岁时,身高就长到近1米2,父亲将她送到羽毛球业余体校。打羽毛球需要手腕发力,而李娜习惯手臂发力,手腕动作有点“死”,因此成绩并不突出。

  李娜的运动生涯转折点出现在她读小学二年级时。武汉网球教练夏溪瑶途经一个羽毛球馆,看到里面训练比赛非常激烈,走进去希望选几个网球好苗子。李娜就机缘巧合进入夏溪瑶视野。

  “当时李娜不知道什么是网球,要他们在球场上左右移动,发现李娜的速度和比她大两岁的孩子差不多,当时就定下这个小姑娘。”夏溪瑶说,第二天,李娜父亲来到网球训练场,爽快地答应了李娜改打网球的建议。

  夏溪瑶感慨,当时约定李娜先试三个月,不合适就回去再打羽毛球,“那会儿确实不会想到,就这样‘捡’来一个大满贯冠军”。

  争来的全国比赛“出场”机会

  李娜读小学五年级时,教练夏溪瑶争取到一个全国少儿比赛名额。早早筹备,报名后,忐忑的李娜在教练的带领下赶到沈阳,等待着首次亮相全国网球舞台。

  开赛前夕,李娜拿到选手分组名单,发现竟没有自己的名字。教练急了,马上找体育总局组织比赛的负责人询问原因,得到的答复是报名环节可能出现问题漏报了,但参赛选手分组都已结束,没法再临时增加了。

  “那时候比赛机会很少,参加全国比赛积累经验的机会更加难得。”夏溪瑶说,她当时就缠住主办方,无论如何要让李娜参赛。

  最后,主办方只好松口让李娜上场,但参加的是特意安排的“安慰赛”,即每轮淘汰选手在比赛间隙组织的比赛。虽然并非正赛,但小李娜依旧十分卖力。比赛的表现也令夏溪瑶十分“安慰”。

  “糟糕”的首次赴美旅程

  李娜在自传《独自上场》中,讲述了她首次独自出国的“糟糕”经历。1997年,刚进入省队不久的李娜获得一次赴美国网球学校交流学习10个月的机会。带着两包行李,15岁的李娜踏上一个人出国的学习之旅。

  在洛杉矶转机时,由于李娜的学生签证中缺少一张表,造成海关人员“如临大敌”,反复盘问这张表。问清李娜在美国的去向后,海关人员打开她的行李包仔细检查,并将她关在“小黑屋”里20多分钟,直到与网球学校取得联系。

  从“小黑屋”出来后,原定航班已飞走。由于语言不通,在一位男士的帮助下,李娜改签到第二天一早飞往得克萨斯的航班。在候机大厅内,李娜坐了一夜,连去洗手间也要推着行李车。

  李娜说道,“有时候我真想穿越回去,告诉那个在陌生人群中茫然无助的中国女孩儿:振作点儿,一切都会好的。但有时又觉得不必。那些小磨难和小障碍,最后都被证明是命运指派给我的催熟剂,它们让我学会勇敢和承担。”

  综合新华社等报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