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人文/老宁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2月09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人过元宵节

  □沈荣泉

  

  向有“奉天开化”之说的奉化人,很早就有过元宵节的习俗。

  据奉化市志记载:正月十三晚始上灯贺元宵,街上设竹棚,悬挂彩灯、彩幛,祠堂张灯设祭,供通宵游观。有的村中“灯头戏”演五天六夜,下旬再演“灯后戏”,直至正月十八落灯。正月十四元宵夜吃汤圆,小孩们“赶蛇虫”,以灯照墙壁及园圃,手持竹板、小铜锣、火熜盖,敲敲打打往自家厨房走一圈,口念:“蛇虫喔去,大踏煞,小灭煞,剩下到深山脚下吃草子去!”门上贴“正月十四夜,百虫出门外”等字条。

  元宵期间要举办“灯会”,灯会是以庙为单位,由民众自发组织。听老一辈人说,古时,奉化乡间每隔五华里就有一座庙宇叫“社坛庙”,因而,“灯会”在民间十分普及。庙区的庙灯又称“龙灯”,本庙区活动时,须户户走到。当庙灯行到一户人家门庭时,这户人家须预先设好香案,摆祭品,放鞭炮,并打躬作揖迎接。迎接仪式结束后,“神龙”、“神狮”才开始起舞。舞毕,户主须呈红包、赠香烛、放鞭炮欢送。

  有时,庙与庙之间的龙灯、狮子灯还要比阔气、赛热闹。每条龙灯有大锣、大鼓、大钹、大号和龙牙彩旗助威。狮子灯另有小乐队伴奏。

  夜有龙狮共舞,锣鼓震天,一会儿金龙倒海、龙逐火球,一会儿彩狮出林,狮滚绣球……场面十分壮观。

  元宵之夜,宅前、门首、街头、村口、河边、树梢到处挂有竹扎纸糊的彩灯,如走马灯、荷花灯、孔雀灯、龙狮灯、公鸡灯、白兔灯、蝴蝶灯、金鱼灯,形形色色,应有尽有。随着夜幕降临,灯火通明如昼,五光十色,美不胜收。

  此外,还有各种各样以灯为名的表演,如跑马灯、八仙灯、水仙灯(大头和尚灯)、舞龙灯等。跑马灯与八仙灯皆由十三四岁男女儿童扮演,走来走去,吟唱小曲、小调,并有锣鼓、二胡等乐器伴奏。

  水仙灯人数较多,两人扮小和尚,一人扮大头和尚,一人扮催粮使者,一人扮剃头师傅,一人扮小姑娘,表演时,小和尚从旁拉住催粮使者,另一小和尚将催粮使者推来推去,还不时地用头顶撞。催粮使者手拿账簿、算盘,向大头和尚催讨欠粮,气势汹汹,欲拉他去见官,大头和尚作揖求饶,剃头师傅从旁劝解,要大头和尚赠些银两给催粮使者以求息事。正纠缠时,小姑娘出场,有缠足、对镜梳妆描容等动作,姿态婀娜,噱头十足,看得催粮使者忘了讨债。最后小姑娘站在凳子上,由大头和尚背出大门,俗称“大头和尚背小姑娘”。背时,小姑娘须将凳子踢倒。演过水仙灯后,可保门庭内一年大吉,四季平安。

  旧时奉化的元宵灯会要连闹五天六夜,从正月十三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十三称上灯,十八称落灯,十五为正灯,其间要演灯头戏。灯头戏从十三晚上或十四上午开始闹台场。闹台场的乐队由十几人组成,一般有锣、鼓、钹等打击乐器合奏。乐声激越嘹亮、连续不断,借以招徕观众。上灯庆元宵第一天的戏是文戏,如《天官赐福》、《五女拜寿》,意为天庭文武百官都会赐福于人间,以祈年年有余、岁岁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正月十五夜(正元宵夜)演的是武戏,如《双龙会》、《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京戏。这一日特别热闹,戏场内点燃花灯18盏,台上演员大跌小翻,台下舞者龙腾狮跃,戏文一直做到天亮,俗称“两头红”。其余4天一般以文戏为多,如《劈山救母》、《白蛇传》、《盘夫索夫》、《珍珠塔》、《薛仁贵征东》、《捉落帽风》、《狸猫换太子》、《孟姜女寻夫》等剧目。

  做戏前,先要燃烛焚香,祭祀叩拜。祭祀银青公的供品与众不同,正中是半只连头带尾的公牛,其源于当年银青公平乱有功,曾受皇封,所以享受半头牛祭祀的殊荣。其余供品也相当丰厚,如全猪、全羊、全鹅、全鸡、全鸭、大活鱼等飞禽走兽、山珍海味。此外,还要在几张供桌合拼起来的祭台上摆百多盆花草(其中必有万年青)及稻谷、玉米、高粱、麦子、黄粟等。由于银青公系武官出身,故所请戏班多为擅长武戏的著名京班,如“难童班”、“金鸡大连升”等,点上大红蜡烛,焚香祭祀。

  奉化元宵节也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俗称汤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团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皆与“团圆”谐音,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现在灯会、舞狮习俗已不多见,赶蛇虫习俗也基本消失,但做戏、吃汤圆的习俗在奉化民间依然流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