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1 “单独”家庭:生不生第二胎,有话要说 两个孩子有商有量,成长路上不孤单 讲述人:帆妈,34岁,女儿5岁 “单独二胎”的政策我们等了很久。当放开的消息传来,我家边吃晚饭边在餐桌前开起了“家庭会议”。我家的意见很统一,我想要第二个宝宝,我老公也支持,老人和孩子都同意。 我有一个妹妹,从小到大感情很好,一起逛街,衣服互相换着穿。后来,妹妹出国了,我就寂寞多了。虽然朋友不少,但不能和“手足之情”比。 我5岁的女儿,家里玩具多得放不下,什么都不缺,就是缺玩伴,她常常缠着大人玩,或者一个人和布娃娃自言自语地说话。因为全家人围着她转,虽然我有意识地引导,但孩子比较自我,与人分享、合作和独立的能力则较弱。 如果有两个孩子,小时候一起玩,长大了做事有商有量,将来我们老了,养老负担也可以减轻。想起前年,公公生病住院,我和老公在医院里奔进奔出,忙晕了。如果我老公有兄弟姐妹,就可以和我们一起照顾老人。 穷有穷的养法,富有富的养法。我是老师,有信心教育好两个孩子。 想给一个小孩最好的条件,自己轻松些,不要一辈子围着孩子转 讲述人:周女士,33岁,儿子4岁 我和老公分别在事业单位和国企上班,工作比较忙。儿子读幼儿园,吃饭、睡觉、接送等,周一到周五,两边老人轮流管,双休日由我们自己带。虽然老人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育儿观点不同,“家庭人际关系”变得没有原来简单。 尽管老人帮了很多忙,但我还是觉得养孩子太累。好不容易上了五天班,周末更忙碌。儿子很调皮,常常把我们累得人仰马翻。最怕他生病发烧,半夜里跑医院打吊针。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承担巨大的责任,还要操一辈子的心。 今年春节,长辈、亲戚朋友都来问我们还生不生第二胎,我和老公一致表示不生了。我们想过得轻松些,不要一辈子围着孩子转,也想给孩子最好的条件。如果再生一个宝宝,对老人来说,再叫他们养第二个,年岁大了吃不消。我们还怕第二胎又是个儿子,那样压力太大了。 很想生,但养孩子成本高、谁来带等问题太现实 讲述人:胡女士,34岁,女儿7岁 我和老公都很喜欢孩子。我女儿读小学一年级。如果第二胎是儿子,儿女双全,那人生就太完美了。要是第二胎还是女儿,有两件温暖的小棉袄,我也愿意。政策允许,不生太可惜。 但生活很现实。首先是孩子养不起。我女儿小时候,光奶粉一项,180元一罐,每月要吃5罐。还有尿不湿、服装、玩具等,七七八八家庭开支很大。读幼儿园后,奶粉钱变成了培训费,钢琴课、英语培训课都很烧钱。养两个孩子,开销还会大很多,房子也要跟着换大了,可目前还月供着。 其次是精力。孩子上幼儿园前的日子,我简直是一个超能保姆。孩子读小学后,我就变成了书童,平时陪写作业,周末陪上少年宫学才艺。我一天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带孩子,没有什么空余时间。现在差不多已养出了,终于可以松口气。如果再生一个孩子,一想到怀孕的呕吐、分娩的疼痛、养育的辛苦,这些都得重头再来一遍,我就感到内心恐惧。第二个孩子谁来带呢?从我家的情况来看,我得回家当全职太太。但是,一个女人不工作,太不安全。 思来想去,真叫“甜蜜的烦恼”。再不抓紧生,我就错过了年龄,高龄产妇容易发生高危妊娠,甚至到时候想生也未必生得出了。 讲述 2 老人:春节劝说女儿再生 “单独二胎”不单是70后、80后、90后年轻人关心的事,他们的父母对相关政策的进展投入了更多的关注。让我们来听听老人的看法。 今年61岁的陈阿姨家住江东波波城,有个33岁的独养女儿,几年前她办了内退,在家悉心照料唯一的外孙女跳跳。今年春节期间,陈阿姨走亲访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集亲戚朋友之力,集体游说女儿赶紧借政策东风生“二胎”。 “现在政策好了,家里经济条件也不错,你们也年轻,多生个孩子就更圆满了。”陈阿姨的话很容易地就引起了家中多数老人的共鸣。帮腔的亲戚还拿身边的真人真事举例,说就在江东某小区,一对中年夫妻罚款80万元也要生“二胎”。“政策一出,相当于你们省了好几十万呀!” 其实陈阿姨也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女儿女婿会下不了决心生二胎。“女儿是心疼我,带跳跳辛苦了,要是再这样来一轮,估计身体吃不消。毕竟现在60多岁了,和以前50多岁的时候又不一样了。” 岁月不饶人,陈阿姨对女儿的这份体贴是既欣慰又无奈。“我自己是六姐妹,逢年过节走来走去串门的多了,很有那种中国式大家庭的温暖。以后的孩子们亲戚越来越少,估计很难体会到这份感情了。”为了让女儿女婿吃下“定心丸”,陈阿姨说,从今年开始,她要更加勤力地锻炼身体了,到时拍着胸脯说“孩子有我们带,你们放心生”才更掷地有声。 讲述 3 孩子:要生弟弟妹妹,是不是得问问我? 再让我们来听听家庭的另一成员———孩子的看法。 家住联丰的陶陶是个10岁的小女孩儿,今年读小学四年级。春节酒席上,大人们老是谈弟弟妹妹的话题,让她很有些不快。“家里要多个人,举手表决的话,我还要占1/3票呢,为什么他们问也不问我一声?” 陶陶父母都是70后,算是幸运地逮住了“单独二胎”政策的“尾巴”———陶陶妈妈38岁了,如果真要生也算是高龄产妇。陶陶爸爸四十出头,经营着一家成长不错的企业,家庭经济状况优越。父母对陶陶一贯奉行西化的教育方式,虽然小女孩儿成绩只能算中等,但在同学中却是活得异常洒脱自信。 陶陶构想过,如果家里多了一个弟弟或妹妹,她的生活将是受影响最大的一个。比如,以前妈妈每周都会陪她去奉化的赛马俱乐部骑马,去东钱湖的高尔夫球场打球,这些运动起码两年内得叫暂停了。相比“眼前”这些兴趣爱好,陶陶更担心父母会因为有了弟弟妹妹而剥夺对她的爱,“电视剧里不都是这样吗,两个孩子什么都要争来争去?” 尽管父母现在仍在犹豫要不要赶这趟“末班车”,陶陶却认为家里再添一名成员的事已是铁板钉钉。“有弟弟妹妹,当然也有好的一面,我其实也并不是很排斥。” 提醒 2015年后可能出现生育高峰 我市将建立预报预警制度 “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后,我市人口出生会不会出现新的高峰? “压抑了很久的生育势能在适当放宽生育政策后释放,肯定会在政策调整后的几年内产生出生堆积现象。”市人口计生委副主任李宝麟分析,“据市人口计生委相关研究课题,实施‘单独二胎’政策后,2014—2018年全市平均每年将增加单独两孩出生7000人左右,总出生规模在5.2万人左右,2019—2023年年平均增加单独两孩出生6000人左右,总出生规模在4.8万人左右,这10年出生人口总体将呈现下降态势,前5年高,后5年低。但在2015—2018年间,会出现一个生育高峰,2023年以后我市出生人口规模接近目前水平。” 李宝麟说,“今年是‘单独二胎’新政实施的第一年,估计全市范围内出生人数增长不会太快。”他解释,因为有些夫妇还未准备好或需要调理身体,而2014年4月份以后才怀上的宝宝,都要等到2015年后才出生。“但是,2015年之后的三四年间,我市将迎来‘单独两孩’的出生高峰,这将对医院、幼儿园、学校等公共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 李宝麟建议,计划要二胎的家庭要避免扎堆生育,以免给将来的入托、入学及就业造成拥挤。他表示,今后我市将建立出生人口预报预警制度,对出生人口现状及趋势情况进行预研预判,为育龄夫妻科学、合理选择生育时间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