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世界/时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2月20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克兰首都骚乱致25人死亡

为示威游行3个月来最为血腥一天

  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反对派示威者与警方在市中心发生冲突。新华社发

  乌克兰示威者与警方18日在首都基辅发生激烈冲突。据乌克兰卫生部说,截至19日6时,冲突已造成至少25人死亡,其中包括《消息报》的一名记者。乌克兰卫生部网站上的数据显示,基辅市各家医院共接收351名在冲突中受伤的人员。另据乌克兰内务部19日上午发布的消息,共有371名护法机构人员在冲突中受伤,大部分人在内务部系统的医院接受治疗。受伤军警中有74人受的是枪伤,目前已有9人死亡。但乌卫生部的消息并未说明死亡的25人中是否包括这9名军警。

  法新社评论,这是乌克兰国内示威活动持续近3个月来最为血腥的一天。

  导火索:示威冲突升级

  数以千计示威者18日上午从市中心的独立广场出发,朝议会大楼方向前进,要求议会恢复2004年宪法。

  2004年12月8日,乌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乌政体由总统—议会制过渡为议会—总统制。亚努科维奇2010年当选总统后不久,乌宪法法院裁决2004年“政治改革”宪法修正案违宪,国家政体由议会总统制重回总统议会制。对于反对派要求,当局坚持恢复宪法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但反对派认为当局只想拖延时间。

  当示威者行进至警方在议会大楼附近设置的警戒线时,一些情绪激动的人开始冲击警戒线,用石块和燃烧瓶袭警,警方则使用橡皮子弹、催泪弹和声光弹还击。

  乌警方称,示威者使用了武器,引发冲突升级。内务部称,7名警察在冲突中身亡,近300名警察受伤。

  当地媒体报道,死亡的11位平民中多数是示威者,其中也包括1名执政党总部工作人员。示威者当天有200多人受伤,100多人入院治疗。

  一些示威者当天还冲击了执政的地区党总部办公楼,向院内投掷燃烧瓶,导致院内起火。随后示威者闯入院内,点燃一辆轿车,并将20余名工作人员赶出办公楼。警方和当局支持者闻讯赶来,将示威者驱离。

  俄新社报道,在涉及18日冲突的网络视频中,既有示威者攻击警察的镜头,也有警察殴打示威者的画面。此外,数名参与报道的记者据称也遭到了警察袭击。

  口水战:互指对方开枪

  乌克兰总统维克多·亚努科维奇19日就反政府示威者与警方前一晚发生流血冲突发表讲话,谴责反对派政客违反宪法,试图“武力夺权”。路透社报道,经过一晚“激战”,首都基辅独立广场“一片狼藉”,示威者“总部”工会大楼被熏黑,楼内冒出黑烟。

  政府安保人员眼下占据广场大约三分之一,这部分广场靠近议会和政府办公楼。仍有不少示威者进入广场“增援”。一些示威者将己方占领的广场区域称作“欧洲广场”。基辅市地铁关闭,只有几条交通线路进入市区。市政府建议商店关门。学校与幼儿园已经关闭。

  一些消息人士说,不少示威者从乌克兰西部由大巴车运至基辅。乌西部一些地区政府办公楼遭示威者冲击。前一晚冲突中,政府与反对派均指认对方开枪。乌克兰内政部说,有5名警察遭狙击手精确射击,头部或颈部中弹身亡。一些路透社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些守卫路障的示威者手中拿着步枪,其中一支步枪装有瞄准镜。

  信号弹:俄欧不断角力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马克斯·费希尔认为,反对派与政府的对峙态势因17日“大赦”法案生效而略显缓和,如今突然重新组织大规模示威活动,可能是受到俄罗斯和欧盟有关乌克兰的最新动作“刺激”。

  俄罗斯政府17日宣布,本周将向乌克兰政府拨付20亿美元后续资金,作为150亿美元紧急财政援助承诺的一部分。

  俄政府先前已向乌克兰拨付首批30亿美元援助。乌国内政治危机升级后,俄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宣布援助将在乌克兰组建新政府后发放。

  费希尔认为,俄政府同意继续拨付援助,或许引发反对派猜测,认定乌俄两国领导人已经达成幕后共识,即亚努科维奇将选定一名亲俄立场的总理组建新政府,延续乌政府先前的亲俄立场。

  反观反对派方面,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同一天会见两名乌克兰反对派领导人,虽然表示将为积极化解乌克兰政坛危机全力以赴,却没有为反对派带来与俄罗斯拨付援助款意义相当的“利好”。

  最顽疾:社会深度对立

  政治分析师认为,乌克兰政治危机的直接导火索虽然是乌政府去年11月决定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但最根本原因还是国内民众在“向东走”还是“向西走”问题上的深度对立。这一根本矛盾没有化解,乌克兰局势升级的土壤就始终存在。

  费希尔说,从人口和地理因素分析,大约三分之一的乌克兰人口讲俄语,大多生活在靠近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主张与俄罗斯保持密切关系;大约三分之二人口讲乌克兰语,主要生活在中西部地区,倾向于更亲近欧盟。

  费希尔认为,无论谁当选总统,都会被其中一派视作“自己人”,而被另外一派视为“敌人”或者某一境外势力的“代言人”。这种对立情绪始终没有得到缓解,从而成为酝酿更多危机的温床,在出现诸如财政危机恶化、政府立场突变的事件后发酵成政治动荡。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