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宁波/市井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2月20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52年来编织不辍

叶良康:
竹编艺术的非遗传人

  叶良康和他的竹编工艺品。记者 许天长 摄

  □记者 胡菲 通讯员 谢莹萍 戴庆来

  

  苍鹰展翅翱翔、鲜花娇艳欲滴、麒麟仰天怒目……在鄞州塘溪镇东山村叶良康老人家中,竹子这种南方的植物有了第二次生命。这位67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一双巧手,通过插、穿、钉、扎等手法,将竹子变成了惟妙惟肖的花鱼虫兽。

  

  52年来编织不辍

  

  东山村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村庄,一直以来就有竹编的传统。小时候,叶良康耳濡目染,跟着长辈砍竹、剖篾、编织。“我16岁时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习竹编,后来还自己琢磨,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放下。”

  上世纪60年代,竹子编织的各种竹篮、竹篓、竹筐等实用品销路极好。1967年,村里也开办了一家竹编厂,叶良康是当仁不让的技术骨干。

  上世纪90年代后,竹编销路再不如以前好,叶良康关闭了竹编厂,将更多的时间花在钻研竹编工艺上。“每天都要干上几个小时,否则心里就空荡荡的。”直到现在,叶良康还在家里编织不辍。

  

  乡村里的“竹编动物专家”

  

  “原来编的都是实用品,后来我就想,是不是可以编一些自己喜欢的工艺品。”1997年,叶良康花钱买了一套世界动物图鉴,书里有2300多种动物,共有1万多张图片,他看完后就准备用竹子编动物。“动物形状各异,也很有意思,我就想在这方面钻一钻。”

  那段时间,哪怕是走路吃饭,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各种各样的动物,还因此被附近村民称之为“竹编动物专家”。

  但是,书上的图片是平面的,而叶良康要编的是立体的,平面图有时无法达到他想表达的逼真。

  “我就想着,牛、猪、鸡这些动物,身边就有,我可以自己拍。”叶良康特意买了相机,出门“猎美”,对着各种动物多角度拍摄。

  后来他还学会了上网,到网上搜索一些图片和动物内部构造分解图,做更全的准备。

  

  被评为竹编非遗传人

  

  一件竹编工艺制品,包含构图、选材制作模型、选竹劈篾编织样品、上色上漆等一系列流程。目前,全宁波市仅叶良康一人能完成所有程序。2011年,他还被评为市级竹编非遗传人。

  “现在做竹编的人少了,我很担心这门手艺失传。”叶良康说起此事,就有些担忧,“竹编艺人不好当啊,除了编织,还要有美术、雕刻功底。你看我这手,虽然是老手了,但剖篾、编织时还会被伤到手。”除了辛苦,做竹编还要耐得住寂寞,“无论是什么东西,都得一根根篾编出来,有时一连几个小时做同一个单调动作。现在愿意做这个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为避免这门传统工艺失传,2009年起,叶良康就先后在塘溪第二小学、姜山中学和鄞州职高开设竹编工艺课程。

  去年,他加入了几个竹编爱好者群,通过QQ,为竹编爱好者解答难题,传授技艺。在QQ空间上,将自己竹编作品的制作过程和成品图放在网上,供大家参考。“点击量还蛮大的,这说明还是有蛮多人关心传统手艺的。”

  去年年底,叶良康还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竹编是一项传统手工,也是一门艺术,不能在我的手里失传。”叶良康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竹编这门传统手艺的精华,了解这门手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