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人文/讲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2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住宅地名趣谈

  东钱湖畔的村庄
  鄞州区道成岙
  奉化岩头古村

  主讲人 徐雪英

  1993年毕业于宁波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现为宁波广播电视大学鄞州学院教师,从事教科研究。

 

  宁波地处宁绍平原东端,其西部和南面分别是四明山脉和天台山脉,北部及东部是海岸线,陆路交通上相对封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比较容易形成和保持有特色的地域风俗和文化。回顾宁波住宅地名命名历史情况,可以发现宁波住宅地名也随着宁波经济的发展经历了阶段性的发展过程。

  古代宁波聚落以

  “家、房、屋、庄、宅、园、厂”

  等为通名

  宁波古代聚落通名一般有“家、房、屋、庄、宅、园、厂”等,这些通名往往在前面加姓氏,以“姓氏﹢通名”形式使用,带有明显的宗族色彩。宁波以“家”最为通行,其次为“房、屋、庄”,再次为“园、宅、厂”等,反映宁波民众重宗族重血缘的居住特点。

  “家”多指以血缘关系所维系的群落,使用频率最高。宁波历史上经历过几次移民潮,大多是由于北方中原战乱,大批贵族或在浙东任职,或逃难来浙东。尤其在北宋末期金兵直逼江南,宋高宗率众过江,浙东陡增万户,宁波一跃成为浙江十州中人口最多的州府。作为历史上高移民地区,宁波古代村落大多为血缘村落,人们聚族而居,家族血脉、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延续。聚落名称往往以各家族的姓氏命名。这些家族的成员为了表明自己的宗族特征,便以自己宗族中的大姓或最先来到此地开启山林的移民姓氏命名本地,以巩固自己家族在本地域的地位。根据宁波地名网提供的数据,单单行政区划名中,以“家”为通名的就有1000多个,远远多于其他通名数量,如计家、郭家、洪家、崔家、小张家、老赵家等,反映着宁波地区移民的历史。

  家族繁衍久了会出现分支。各分支有不同的住所,“房”便应运而生。在宁波地名中,以“房”为通名的一般都取家族分支之义,如“二四房”。“二四房”得名是因为那个家族原来有四个兄弟聚族而居,后来因为子孙繁衍多了,大房和三房陆续迁到别处居住,原住处只剩二房和四房,故改名为“二四房”。这样的地名还有小七房、富房、后小房、杨礼房、李十四房等。

  在古代宁波,拥有华屋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不然不会留下那么多带“屋”地名。在宁波地名网中查询“屋”字行政区划名称,有92条之多。如鄞州有长埭屋,村民主姓陈,明时陈姓从外地迁来。据传2000多年前,村东边西边各有一幢很长的房屋,故名长埭屋。又有大屋,村民主姓王、徐,王氏先祖在宋末从横溪王家迁入定居,第五代孙在村里建造大屋一座,村也由此得名。除此外,宁波还有田屋、新屋、七架屋、上楼屋、夏新屋、后新屋、桥头新屋、后田屋、上屋等。

  “庄”本义为草大,后引申指大路,又从道路转指村庄、庄园等,也指建在山林田野间的住宅,别墅。宁波行政区域地名中以“庄”为通名的最初大多为自然村,多以宅院为“庄”,聚族而居流传至今。如鄞州区西部的化龙庄,村民主姓鲁,清时从余姚大岚乡雅庄迁入。该村原是杖锡寺庄园,名叫“化龙庄”,建村时沿用。

  “宅”本义为住所、住处。宁波地区以“宅”为通名的多为北方移民来此后命名遗存而至,如鄞州的里宅、外宅、新宅等。里宅、外宅原属鄞州章水杜岙村,村民主姓徐,先祖徐汝英在南宋时从山东青州迁入。由于人口增多,1961年将杜岙划分为里宅、外宅两个村。新宅村民主姓张,200多年前从湖南迁至芦蓬头后,其后代在此建一新宅分居,故名。

  “园”本义为种植果木的地方,后泛指种植树木、蔬菜之地,又引申指供人游览娱乐的地方。宁波地名中以“园”为通名的地方多为“树木蔬菜种植地”,如慈溪有大园,据传早年有余姚丈亭殷家迁此筑楼,楼成围以花园,故名。

  “厂”繁体作“廠”,从“广”从“敞”,“广”表示与房屋有关,“敞”表示敞露无遮挡,本指没有墙壁或只有一面墙壁的房屋,如用茅草竹木搭成的棚舍等。宁波地名中取这种本义的多为老地名,曾是早期下层贫寒移民聚居栖身之地。如鄞州的田厂,村民主姓吴,公元1850年从禅岩迁此,当时在大田中央搭起一间草厂(草屋),定居后发族,故名。又有屋基厂,村民主姓沈,清末从余姚大岚乡柿林村迁入,此地原有厂舍(指临时草舍),后建为房屋,故名屋基厂。另宁波还有盐场厂、溪盐厂、平阳厂、山厂、草厂等。古代如此简陋寒酸的“厂”,在现代已成为物质财富创造之地的代名词,实在让人感慨人类语言的“沧海桑田”。

  唐代三江口中心城市形成后,由于城内建筑密集,风格相似,地标建筑少,便出现大量以“街、巷、道、路、弄、坊、城”等为通名的城区地名。这些城区地名通名使用密度大,而且有一定的层次性。城里有数不清的小巷小弄,这里的“巷”、“弄”不但是居民住宅群中通道的名称,也是居民住宅地的称谓,城市居民住宅地名多以某巷某弄某家命名。

  上世纪80年代多“新村”

  90年代多“小区”

  改革开放后,宁波住宅建设快步发展起来,1980年起,宁波开始试行住宅商品化,房产交易日益频繁,宁波房地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楼盘逐渐有了自己的名称,命名方式比较朴实,大多以“专名+新村”命名,这里的专名多为楼盘所在地,当然也有反映当时时代特色的,如宁波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1983年内部发行的《宁波》中记录,当时宁波有“大庆新村”、“孔浦新村”、“马园新村”、“三市新村”、“工人新村”、“曙光新村”等。也有不少楼盘没有明确通名,含糊地以“所在地+住宅”名之,如1989年竣工的菱池街住宅、卖鱼巷住宅、中山西路住宅、大梁街住宅、新义路住宅、文教路住宅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住房制度改革以后,宁波住宅建设发展迅速,住宅区通名用词逐渐增多,不仅有“新村”、“住宅”,还出现“小区”、“园”、“花园”、“家园”、“苑”、“里”、“公寓”、“别墅”等。如“中山小区”、“童王小区”、“钟盈小区”、“太阳园”、“海琴园”、“名仕园”、“金星花园”、“亲亲家园”、“宁东家园”、“天成家园”、“茗雅苑”、“丁香苑”、“滨江花苑”、“翠柏里”、“中兴里”、“蓬莱里”、“彩虹公寓”、“谭家岭别墅”等。

  新世纪住宅名:

  “世间万物,皆可入名”

  近年来,随着市民生活水准提高,城市户籍政策的放宽,宁波住宅建设得到了空前发展,房地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种营销手段层出不穷,知识产权、市场形象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住宅名日益受到重视,住宅区通名用词日趋创新,通过翻用古语等方式使通名用词更为丰富多彩。除常用的“园”、“花园”、“寓(公寓)”、“苑”等词外,还出现了“庄”、“阁”、“楼”、“庭”、“院”、“居”、“家”、“馆”、“湾”、“岸”、“邸”、“郡”、“都”、“城”等。和通名相比,专名的变化更大,不但内容形形色色,还各具特点,或灌输新居住理念,或展示品牌形象,或反映地域特征,大有“世间万物,皆可入名”之势。

  为求命名的创新,还有不少住宅名只有专名,没有通名,如都市森林、北斗星辰、启明星辰、格兰春天、金丰阳光、锦绣福兴、华泰剑桥、江南绿洲、江南春晓、水韵江南、小白山水、香洲晓筑、新河明珠、碧水莲晴、银凤晓月、印象外滩、四季云顶、北岸琴森、葑盛昉、浪琴海、朝阳荟、新时代等。

  摄影 石维达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