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休闲/赏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2月23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康熙瓷珍“素三彩”

  黄地素三彩四季花卉龙纹盘

  □清宸

  

  不了解素三彩的朋友可能一看到这个瓷器名会有疑惑:中华瓷器,多以艳丽而不乏优雅气质的色彩闻名于世。器上釉彩,天经地义,怎么明明有了“三彩”却还是“素”的呢?这就要从“素三彩”这种瓷器的渊源说起了。

  素三彩是一种二次烧成的低温彩釉,即先在素胎上刻画纹饰,高温烧制成型,待上釉风干后,再刮掉要上彩的纹饰部分,填以所需彩料,入窑二次低温焙烧而成。它工艺讲究,色彩搭配沉静素雅,于富丽之态中显成稳之气。自明朝成化时期烧制成功后于正德年间达到第一个艺术高峰,清康熙时,因对前代烧瓷工艺进行了继承,所以在烧成了釉上蓝地素三彩和墨地素三彩的同时还研制出素三彩与粉彩的组合器。但陶瓷界还存在另一种关于“素三彩”的定义,那就是,素三彩确实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上釉瓷器,但除了不用红色外,其余任何三种彩釉都可施于素胎之上。其实“素三彩”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清末一个外号为“寂园叟”的文集《陶雅》中。时人按照中华古汉语的释义传统,认为这里的“三”就是个泛指,代表多数,并无特定含意。直到今天,很多藏界人士也认为“素三彩”一词并不具有严谨含义,而是带有很大的笼统性。而这个“素”字也有两种释法,一说“素”就是“素胎”,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还有一种说法沿袭了古代“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认为“素”乃摒除釉色中的红色之意。

  事实上,素三彩还真是种“名不符实”的瓷器———有的瓷器上明明有四、五彩亦被称“素三彩”。而从明至清,属康熙朝的素三彩器最享盛名,出现了明显高于前朝历代的工艺品质和文化气质,除了黄、绿、紫色外,还增加了格调素净典雅的蓝彩,并出现了以一种色彩为地色的品种,如黄地三彩、绿地三彩、黑地三彩、虎皮斑三彩……在器物的造型、装饰技法、图案纹样方面也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出现了“黄地紫绿龙纹碗”、“白地素三彩牡丹暗龙碗”、“墨地素三彩天圆地方瓶”等造型庄重雅丽,瓷胎洁细莹润,色彩艳丽华美,工艺精美绝伦的国之瑰宝。可惜这些旷世奇珍大都外流,法国卢浮宫等处就陈列有我国康熙墨地素三彩大花觚、棒捶瓶等,国内反而罕有完整器保存。上世纪50年代,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曾发文在全国各地征集素三彩器物,但所获甚微。这也是过去我国瓷学家在缺乏标准器学习研究下难于涉猎素三彩的客观原因。不过近年来,尤其是2010年“清康熙素三彩花果暗刻龙纹盘”在嘉德拍卖会上拍出128.8万元的价格后,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清瓷佳制,认识到了它非同一般的艺术价值。

  当下市面上也有不少专仿康熙素三彩的赝品。有些仿得非常精细,猛一看颇似真品,但若仔细推敲,还是能够辨伪的:首先,赝品的表面达不到真品的细腻程度,底足露胎处会有不规整或刺手的现象。其次,赝品的彩绘不够流畅,施彩画面有不自然的高起,没有宫廷御用瓷器的精致、大气。再次,真品康熙素三彩器物所用的彩料均为明末所遗矿彩,质地静穆柔和、玻璃质感强,上彩后器物表面依然光可鉴影,还具有肉眼侧光可见的“蛤蜊光”,赝品敷彩较为呆板,画图也拘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