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8套的3层连体“别墅”已经建到了第6排,有的大门上贴着喜庆的大红对联。由建设工地前行不过百米,就到了洹河岸边,隔河相望,就是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区。这个“农民别墅群”坐落在河南安阳殷墟核心地带的小司空村,如今,私搭乱建已呈蔓延之势,殷墟正遭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破坏。 村支书:“把我抓了也要建!” 谈起建房,小司空村支书孙卫东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这是村里统一规划的,计划建7排,以解决六七十户人家的住房困难。“哪个部门都找过,都不给批。想走程序走不了,就强制盖起来了。” 据他介绍,建房的直接原因是一场官司。村里有一户人家的孩子被变压器电掉了两只胳膊,这家人上访8年,后来法院判决村委会赔偿上百万元。村里没钱赔,村两委干部集体研究决定在村东的废弃厂房上盖房,谁建房谁捐资。60多套房子的地皮一共卖了三四百万元,村里这才付上了赔偿款。孙卫东说,因为殷墟保护,村里20多年没有建房了,村民们怨气很大,四处上访告状。当记者问建房手续能否办下来时,孙卫东爽快地回答道:“跑不下来也要建,把我抓了也要建,总不能让老百姓没房住!” 早在2012年小司空村动土之初,安阳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四大队队长刘向红就数次到现场制止并将情况上报。刘向红说,小司空村完全置法律于不顾,影响恶劣,但政府不敢也不能对村民使用硬手段,制止工作收效甚微,致使周边几个村跟风而动。近年来,殷墟保护区内私搭乱建的情况明显抬头,一旦产生“小司空效应”,保护区内十几个村庄整体建房,后果将十分严重。 殷都区副区长称“民意不可违” 2013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公函致安阳市委、市政府,对小司空村违法建房及目前形势下做好殷墟保护工作提出建议,但一直没有得到回复。记者了解到,2012年8月河南省政府颁布实施的《殷墟保护规划》,将安阳市殷都区和北关区的14个村庄划入保护区内,其中殷都区涉及12个村庄、2万多村民,保护区域近30平方公里,几乎占据了该区国土面积的一半。 殷都区副区长王学军说,为保护文物,殷都区做出了巨大牺牲,保护区内20多年没有建房的村庄比比皆是,住房问题的上访量一度高达40%以上。民意不可违,在农民安居乐业正当民意的需求下,政府也无法粗暴干预,开着推土机一推了之。 一些村民向记者反映,殷墟旅游不死不活,靠旅游致富的梦想成了泡影。禁建区内不能搞企业,不能发展养殖业,村民们越来越穷,哪个村都有几十个光棍。目前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盖上房,娶上媳妇。 专家建议国家设立文物保护补偿机制 “这里位于商代王陵区与宫殿宗庙区之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地带,属国家颁布的殷墟保护规划中的禁建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唐际根说,“这一块地势较高,商代文化层距地面不足50厘米,村民们直接在商代文化层上建房,打地基要挖近2米,对商代地下文化层的破坏十分严重。” 一方面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地,一方面殷墟范围内村民面临着生活困境,二者的矛盾造成了法律与民生的严重对峙。 唐际根说,当前社会舆论是民生压倒一切,似乎只要出于民生目的,文物保护也要让路。但文化遗产保护本身也是民生,甚至是更大范围的民生,更具长远意义的民生。考虑到当地居民为文物保护做出了巨大牺牲,建议国家设立文物保护补偿机制,例如在殷墟保护区以外划拨土地补偿给各自然村供其使用,或者直接由国家设立文物保护补偿金,以弥补各村因保护殷墟而承受的部分经济损失。 副区长王学军说,一个区的力量实在背负不起殷墟这样的重担。殷都区目前几乎没有发展空间,全区用地指标仅千余亩,经济实力由原来的全省前10名下滑到倒数行列。他建议调整行政区划,给殷都区以较大的发展空间,并在保护区设立专门的机构建设文化功能区。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