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你“扫一扫”了吗?黑白相间、形似迷宫的二维码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智能手机普及,二维码成为连接线上、线下的一个重要通道。然而,一些犯罪分子利用二维码传播手机病毒和不良信息,严重威胁消费者的财产安全。 日前,嘉兴汪女士在扫二维码时遭遇了陷阱。在淘宝交易过程中,对方发来一个二维码,称必须扫描二维码才能显示商品信息。汪女士没多想,用手机扫了一下,可网页一直没有显示出来,再登录支付宝账户时,发现密码已被修改,随后,账户中的18万元被转走。 据办案民警介绍,汪女士扫二维码点开的链接被植入木马病毒,她的手机“中招”后,支付宝的服务密码被对方获取,随后账户被对方盗刷。 公安人员介绍,犯罪分子先将病毒程序植入二维码,编造理由或伪装成商家优惠券等,诱骗受害人扫描,从而获取受害人身份证号、银行账号、手机号码等重要信息,再以短信验证的方式篡改对方密码,将对方账户里的资金转走。 专家介绍,由于技术门槛过低,二维码目前处在“人人皆可制作、印刷和发布”的状态,由此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据了解,不法分子在网上下载一款“二维码生成器”(工具软件),再将病毒程序的网址粘贴到二维码生成器上,就可以生成一个二维码,整个过程不超过1分钟。 业内人士指出,相关部门对二维码的监管也是“一片空白”,注册一家二维码企业并不需要专业资质,制作二维码也没有任何规定,发布二维码也没有任何限制。 国际关系学院信息科技系副主任王标说,二维码是否藏有病毒,从外观上无法辨别,用户一旦扫了“藏毒”二维码,就会导致隐私泄露、账户被盗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