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天上午新鲜出土的毛笋。 姚锴祺/摄 |
□记者 鲁威 通讯员 李飞峰 林幼娟 昨天,细雨绵绵,奉化溪口笋农虞如坤和社员一大早就来到山里挖毛笋。“村里的毛竹从2月初开始少量出笋,比露天毛笋整整提早2个月。现在每天产笋超过100公斤,全部销往宾馆、饭店和宁波市场。”他笑着介绍。 记者从市林业局了解到,从这个星期开始,奉化、鄞州等地的砻糠毛笋进入旺采季节,砻糠毛笋比大地春笋上市提早了一个多月,价格也大相径庭,这几天批发价大概会维持在每公斤36元。 砻糠毛笋进入旺产 毛笋用砻糠覆盖后亩产增3倍砻糠毛笋技术已推广400多亩 昨天,在鄞江镇国良蔬果合作社的新技术毛竹砻糠覆盖试验基地,湿漉漉的稻谷壳堆里探出了一株株毛笋。“砻糠其实就是稻碾磨后脱下来的外壳,具有保温效果。”笋农姚国良介绍,“每年冬季来临前,我们会在竹林中洒上鸭泥、稻草等发热物后,再铺上厚厚的砻糠,起到保温作用。” 上周三,竹林里的砻糠毛笋开始露尖!姚国良拿起一把笋撬,扒开厚达30厘米的砻糠,对准一株粗壮的毛笋,朝笋的根部使劲一撬,一株重达2公斤的毛笋挖了出来。“随着天气转暖,出笋量会成倍增长。”姚国良说,目前1.8亩竹山一天可挖近30公斤笋,待一周后,估计可挖50公斤至100公斤。 据市林业局初步统计,目前宁波的砻糠毛笋已经进入旺产,全市每天可出土500公斤左右的毛笋。 毛笋用砻糠覆盖后亩产增3倍 据市林业局林特产业处高级工程师陆志敏告诉记者,2010年起,我市就开始在奉化溪口进行毛竹砻糠覆盖技术应用试验。目前,奉化、鄞州、象山等地砻糠覆盖毛笋已达到毛笋早出高产,产笋周期拉长,鲜笋销售期也相对延长,提高毛笋的产品质量及销售价格的效果。 据市林业局工作人员测算,砻糠覆盖的毛笋破土时间比普通毛笋提前了1个多月,比正常生长的毛笋个头大,平均有2公斤重,最重的达9公斤,按照奉化、鄞州等地的试验结果来看,砻糠毛笋的亩产量会在2000公斤至3000公斤,与普通竹林笋亩产相比,至少高出3倍,甚至更高。 不过,陆志敏表示,过去4年实践中,只有2013年是1月出笋,其余3年都是2月出笋,可见要在春节前上市,目前技术上只是初步成功。此外,砻糠毛笋每亩15000多元的成本,也让普通笋农望不可及。 砻糠毛笋技术已推广400多亩 “目前,宁波有400多亩砻糠毛笋基地,主要在鄞州、奉化等地,现还处于试验阶段。”昨天,陆志敏介绍。 前年起,象山县丹西街道潘家桥村的毛笋基地也开始使用了覆盖技术,不过与奉化、鄞州等地使用的覆盖技术有所不同,当地的笋农在竹林里搭建棚屋,棚屋下垫着厚厚的毛毯,毛毯下面就是竹笋基地。毛毯下才是厚40厘米的覆盖物,底层是稻草,中间为食用菌废料,面上铺的是砻糠。去年下半年镇海九龙湖也开始进行相关试验。此外,鄞州横街、横溪、塘溪、龙观竹笋主产区等镇乡也将推广此项技术。 新闻链接 如何挑笋 鲜笋含水量高,比较鲜嫩,最好当天购买当天食用,以免损耗水分影响口感。那这被厚厚外壳包裹着的毛笋怎么才能知道新鲜与否,又该如何挑选呢? 据笋农介绍,挑选毛笋最重要的要看新鲜程度,一是看笋头的几片小叶子,如果呈现黄色最好,如果发绿,说明不够鲜嫩。二要看笋壳,以黄色或浅棕色为佳,壳要紧紧地包裹着,笋壳呈黑色说明笋不够嫩了。最后要看笋肉,颜色越白则越脆嫩,笋肉呈黄色的口感就差一些,绿色的就更不好了。 每株毛笋的根部会有一个个像“痣”一样的小圆形突起,突起的颜色有的是红色,有的是白色,一般来说呈白色的笋比红色的更鲜嫩。笋的根部可以看到笋节,节与节之间越紧密,则其肉质也就越为细嫩。另外,同样品质的笋,个头太大的没有个头适中的好吃,一般来说1-2公斤的笋最鲜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