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掐丝珐琅螭龙水洗 |
□刘英杰 “清代造办处”大名鼎鼎,是操办官家造办采办事宜的专门机构,但机构溯源,却并非清代所独有。早期的宫廷规模不大,没有也不可能设置专门的造办机构,皇室用度以各地进贡为主,日常用品多为宫廷采办,重要的礼仪用度,往往指派专门的大臣督办。随着国家及皇室规模的不断扩大,皇家用度需求也成几何数倍增,一方面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工艺自成一体;另一方面,地方贡品质量参差不齐,且日常开发官民混用,很多物器不合礼制;最重要的是,虽然国家的采办银两巨大,但由于投放的不确定性,地方产业无论在研发还是规模上都无法有效利用这些资金进行可持续发展,这就造成了供给相对于需求的滞后。这种局面逐渐催生了皇家用度由“采办”向“造办”的过渡。例如,宋元两代,就逐渐开始设立官办产业,最著名的莫过于清代造办处。 清代立国,为规避封王制度带来权力分散的敝端,将王公贝勒大部分集中在京城,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而集中的皇室系统。当皇室、王族、官宦集团的规模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原有的造办体系,无论从质量、规模还是发展等方面就都无法满足这一需求。所以,到了清代,造办体系分化为两个机构,一个是专供宫中用度的“养心殿造办处”,另一个是设于内务府北侧的“内务府造办处”,又称“匠作处”。在封建社会,各阶层的用度有着严格的规范。养心殿造办处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为这些礼仪规范提供有形的物化依据。作为封爵的仪仗之一,供“入八分”爵位使用,民间称“王府瓷”,“不入八分”的公侯用度称“一品宫瓷”。“八分”就是八份。清朝入关之前,每战有所虏获,均分为八份,每个旗有资格的贵族按各自等级参与战利品的分配。后来,这些人的身份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贵族的一种等级,称“入八分”。从这个角度来讲,养心殿造办处所督造各种物品最为珍贵。 笔者曾见一清代掐丝珐琅螭龙耳水洗(如上图),口径约15厘米,高约8厘米,炉口微敞,饱腹,外撇圈足,两条鎏金螭龙盘于口沿之上。通体施蓝色珐琅釉为地,以红、白、黄、紫各色彩釉绘制优美图案,口沿为芭蕉纹,一圈规则卷绳纹缠绕于炉身,下部为回形纹饰,炉内以金线勾勒出团花纹饰,炉底刻双方框錾刻“乾隆年制”款。本器造型伟岸,其铜胎质地厚实,包浆古旧,釉面光泽温润,色调优雅,掐丝精细,纹饰饱满,具有清乾隆时期掐丝珐琅的典型特点,综合分析,这应是清代养心殿造办处督造的极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