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人文/地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3月09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正蒙学堂

  正蒙学校新校舍里的黄廷范雕像。
  正蒙老校旧址

  □黄志昌

  

  在余姚梁弄正蒙街上,有一所百年老学校,旧称为“正蒙学堂”。它是当时四明山上的最高学府,也是余姚三座老校之一。

  说到正蒙学堂,首先要提到这所学校的创始人黄守斋。

  黄守斋(1854—1926),字廷范,因其书房叫“守约斋”,故称守斋先生。清咸丰四年,黄守斋出生于梁弄横街三房里。年少时就读于五桂楼私塾,聪明好学,每次作文,总受到师长的赞赏。每当空暇,黄守斋即登五桂楼翻阅书籍,读了不少经史方面的书,更精熟于诗词古文,号称“四明才子”。16岁,经过岁科两试,成为廪膳生;不久,捐纳太学生;后来屡次参加乡试,虽未能考中举人,但作文名声传扬四方,向他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后来黄守斋出任余姚“凤山书院”和“培兰书院”主讲,培养出许多学生。

  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确定近代新式学制。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清政府废止科举。当时地处偏僻山区的梁弄,一方面传统私塾日渐衰落,另一方面新式学堂尚未创办。于是,锐意革新的黄守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毅然回到家乡梁弄,兴办学堂。他邀集镇内有声望人士,四处奔波,募捐筹集资金。其中一位同住在横街的寡妇经褚氏得悉此情,毅然决定把30余亩良田和3间平房捐献给学堂。余姚龙山书院也为梁弄办学捐助学田数十亩。下坞邵氏也拨出一定数量的田产租谷、租金作为学校基金。经过多方努力,共得学田80余亩,暂借黄氏真门祠堂做临时校舍,招生开学,定名“正蒙学堂”。守斋先生自任堂长,有学生10余人,开设国文、算学、经训等课。这一来,要求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当时首届毕业生仅有3人,而第二届毕业生则达20来人,从中可见初创之艰难和发展之迅速。

  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守斋先生选定镇北首的清同治年间的知署衙门遗址盖建新校舍。次年,30余间校舍全部落成。新校舍呈长方形,有大小操场、教室、图书室、体育器械房、办公室、会议室、宿舍、膳室等。正蒙学堂迁入新校址,定初小4年,高小3年,7年学制,学校还谱写校歌。至民国元年(1912),依据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报县立案,改名为“正蒙两等小学”,堂长改称校长;民国五年(1916),再改校名为“正蒙完全小学”。

  后来学校根据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年龄参差、基础不一的情况,决定学制为6年(初小4年,高小2年)。在师资配备上,初期既有受过旧式教育的秀才,又有毕业于新式学堂的中学生。入民国后,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学校大量招收受过新式教育的教师。在招生上,除保证学堂捐助者子孙免费入学外,不管贫富,无论男女,只要诚心求学,缴纳学费,都可入学。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学校有学生120余人,遍及姚南诸乡和上虞东片乡镇。在课程设置上,除国文、算术、代数、历史、地理等科,还有一般学堂尚未开设的英语、经训科。另外,学校也注重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特别是组织师生进行“文明戏”(话剧)演出。内容多为反对封建思想,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到牌轩祠堂演出,获得较好的社会反响。在教学组织和方法上,采用班级授课制,一、二年级进行复式教学,其他年级进行单式教学,住宿的高小学生还有晚自修。在学业管理上,从严要求,考试不合格者不得升级和毕业。所以,正蒙小学毕业的学生,成绩相当出色,可以直接报考杭州甲种工业学校、省乙类师范学校。余姚县督学认为:“正蒙小学毕业生担任一般小学课程教学的能力绰绰有余。”故在社会上赢得“正蒙师范”的美誉。由于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经济困难,往往以识字、数算为求学目的。所以大部分毕业生除从事小学教学外,或务农,或经商等。学校教学质量高,屡受省教育厅嘉奖,并把正蒙学堂载入全国的《教育年鉴》中。

  1926年秋,黄守斋先生逝世,学校由原教务处主任邵之炳担任校长。在他任期内修筑了围墙,建起“西式”校门,扩辟操场。受辛亥革命影响,学校礼堂悬挂孙中山先生像,上悬“天下为公”匾额,学科增设语、体、文,删去经训。音乐课教唱“打倒列强军阀”之类歌曲。

  1930年,因附近各村也办起了保校(村校),学校改名为“正蒙中心小学”。聘请许多外地教师,有大学毕业的,也有来自艺术学校的毕业生。教学质量在余姚县小学会考中,历年名列前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梁弄屡遭敌机轰炸,正蒙师生被迫在野外上课。日军的侵略行为,激起了师生抗日义愤,学校组建抗日宣传队伍,常在课余时间走上街头游行、宣传,不时向群众演出活报剧、话剧、歌剧,激发群众抗日救国热情;音乐课大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

  1941年,余姚城沦陷,国民党政府南迁山区,散兵、游勇常流窜梁弄,日寇又常来扫荡,弄得鸡犬不宁。在此期间,学校处境非常困难,经费、课本概无着落,正蒙学校靠师生的努力,仍坚持上课。

  1945年1月21日至30日,具有历史意义的“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大会”在正蒙学校礼堂召开,会上宣布成立浙东行政公署,建立了“行政、财务、新闻、教育”等政府机构,通过了《加强文教统一工作的提案》。这次会议的召开,大大激发了全体师生的革命斗志。

  解放后,正蒙学校曾几度易名,一路扬帆,上下求索,继往开来,走过许多坎坷,获过众多荣誉……

  岁月悠悠,如今的正蒙学堂已107岁了,校舍仍在,但已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了(新校舍建于距老校200米处)。这里成为余姚的一个旅游景点和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百余年来,正蒙学校不但为姚南四明山地区培养了数万名知识人才,还传播了浙东红色文化,造就了一大批革命英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