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关 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3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成工程车事故
与视觉盲区有关

实验表明:
与工程车保持
两米以上距离才比较安全

  张晶圆 制图

  □记者 徐叶 通讯员 董力军 李方鸣

  

  工程车撞人后扬长而去,原因是根本没看到行人。前日,鄞州区一起工程车撞人事故终于了结,工程车司机支付赔偿金30多万元,两个家庭因此陷入困境。

  为了彻底弄清工程车视觉盲区的情况,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鄞州交警专门做了一组实验。实验表明,工程车周边存在多个视觉盲区,行人与工程车保持两米以上距离才比较安全。

  上月底,鄞州机场路与鄞县大道交叉口,一辆左转弯的工程车与行人发生碰撞。事故发生后,工程车未作片刻停留,不少目击者当时情绪很激动,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但经交警调查,事实并非如此。

  2月24日早上6点55分,陈某驾驶重型自卸式货车由南往北行驶,车辆经过机场路与鄞县大道交叉口左转弯,行人为同方向行走,当时横过马路。监控显示,陈某驾驶的货车主动撞击了前方行人何某,何某当即被卷入货车车底,并当场死亡。但陈某事后表示,自己根本没看见行人。

  经交警部门调查取证,司机陈某在待转区起步时疏忽大意,未能确保安全,但视觉上的盲区也确实是导致该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而行人何某通过路口时,违反交通信号通行,也是导致该事故发生的另一方面原因。为此,陈某、何某对该事故承担同等责任。最终,陈某一次性赔偿32.5万元,驾照由A2照降为B2照。

  工程车因盲区又夺人命

  记者昨天下午从鄞州交警大队了解到,工程车酿成的交通事故中,约有30%是与视觉盲区有关。驾驶人看不到盲区,其他交通参与者又对这样的盲区了解甚少,事故就难以防范。加上重型车辆体形较大,与之擦碰的行人、非机动车骑车人,死伤率非常高。

  如2013年9月14日傍晚,徐某驾驶重型专项作业车从鄞州高桥镇出发,往施工地方向行驶。下午5点半左右,当其驾车沿通途西路由西往东行驶到陆家庄岔口处,在右转弯时(视觉盲区)与同向右侧骑行的赵某发生碰撞,造成赵某重伤,电动自行车损毁。

  结合以往大量的案例,鄞州交警认为工程车车身周边有多个区域为视觉盲区,除了市民相对熟悉的车身右侧,还有车前头的位置。这些区域靠工程车距离越近,司机就越不容易发现。

  车身周边多个盲区都很危险

  交警做实验剖析工程车安全距离

  交警经过调研,发现不少司机还是知道有盲区存在的,所以大型车辆在转弯时会配合语音提示。但其他交通参与者自我保护意识并不强,大部分对安全距离没有一个具体概念。为此,鄞州交警专门请志愿者充当行人做了一组实验,看看到底距离车辆多远,驾驶人才能看到车身周边的人。

  实验地点:交通事故停车场(鄞州大道与宁横路交叉口附近)

  实验人员:行人 驾驶人(身高180cm)

  实验车辆:运渣工程车,约7米长 

  实验 1

  行人在车头前方位置

  行人在车头右大灯正前方,距离大灯30厘米,坐在驾驶位上的驾驶人透过前挡风玻璃查看,只能看到行人的头发和举起的双手(看到高度约为1.9米)。行人在距离车大灯正前方1米处,驾驶人能看到高度为1米的物体。

  实验结论:行人或是骑车人,如果处于车头正前方位置时,至少要保持1米的距离,否则工程车司机很可能看不到你。

  实验 2

  行人在车辆右前轮边上

  行人在距离右前轮30厘米的位置,驾驶人通过右侧车窗只能看到行人的头发(看到的高度约为1.82米),再低就看不到了。行人在距离右前轮1米的位置,驾驶人能看到行人的上衣口袋(看到的高度为1.5米)。同时,行人越靠近车辆右侧后视镜位置,驾驶人就越看不到行人。

  实验结论:右前轮附近盲区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行人或骑车人与工程车同向直行,要与工程车至少保持2米的安全距离。同向行驶时,若发现工程车准备右转的话,至少要和车身保持2.5米的安全距离。

  实验 3

  行人在车辆右后轮边上

  行人在距离右后轮1米左右的位置,驾驶人通过车辆后视镜能看到行人的身影。行人在距离右后轮1.5米的位置,驾驶人通过后视镜看不到行人。

  实验结论:行人或骑车人若距离右后轮1.5米以内,司机可通过后视镜看到,但是贴工程车这么近,实在太危险。如果距离右后轮1.5米以外,司机通过后视镜又难以发现情况。所以,从安全的角度来考虑,交警建议行人或骑车人要与车辆右后轮保持2米以上距离。

  三个实验下来,交警认为行人和骑车人要与工程车保持2米以上距离。遇到工程车右转时,还要注意观察工程车右后轮的行驶情况,避免因内轮差而被右后轮撞到。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