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人文/地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3月16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招宝山圆通宝殿

  圆通宝殿

  □郑毓岚

  

  招宝山位于镇海城区东北,南濒甬江,东北临海,据江控海,与南岸金鸡山隔江对峙,形成天险。招宝山旧名候涛山,以其当海口,商泊所经,百珍交集,因以招宝名之。相传山下有蚌生明珠,晚上往来波涛之间,光芒四射,为船只指明航向。有渔人得之,即光怪逼人,骇浪四起,舟不可行,再投入海中,则风平浪静。

  圆通宝殿在招宝山巅威远城内,为宝陀寺的后殿。宝陀寺原本建在东海梅岑山(今为普陀山),宋元丰三年(1081),赐额“宝陀”。相传,寺内供奉的观音菩萨,为唐大中十二年(858)日本名僧慧锷从山西五台山请了观音像回日本,中途经过舟山莲花洋时,被大风所阻,避于梅岑山,慧锷认为观音菩萨不肯去日本,要留在本国。就在梅岑山潮音洞前紫竹林旁建造起寺院,供奉的那尊菩萨便称“不肯去观音”,寺院被命名为“不肯去观音院”,慧锷也成了普陀山的开山祖师。根据《华严经》中提到的观音在普陀洛伽山现身说法的故事,将梅岑山改称为“普陀山”。

  明嘉靖年间,倭寇聚居在沿海各岛屿,相当猖厥,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遭倭寇破坏。嘉靖三十六年,浙江总督胡宗宪率兵清扫盘踞在沿海一带岛屿的倭寇,见普陀山“不肯去观音像”暴晒在炎炎烈日之中,便命令将士将观音像用船迎送到镇海,在招宝山顶威远城内重建宝陀寺,又名补陀寺。宝陀寺分前、中、后三进大殿,前为天王殿,中为罗汉堂,后为圆通宝殿。宝陀寺落成后,一些善男信女上招宝山礼佛烧香络绎于道。

  宝陀寺为候涛山(招宝山古称候涛山)十二景之一:“钟鸣山寺”,不少名人雅士、文人墨客纷纷登访宝陀寺,或吟唱,或赋诗。县人、兵部尚书薛三才作《望补陀》诗:“大界名山尽道场,独看祗树接扶桑,辘轳万却留香火,龙象双驯护法藏。瓶水进添潮汐上,炉烟散入海云苍,蛟门直望天门迥,几度迷津问去航。”三才弟、礼部尚书薛三省和诗:“盘陀咫尺几时攀,惝恍天临阊阖间,日濯琉璃明十界,水含宫殿动三山。莲花隐现摇波白,竹叶参差著石斑,莫道庄严消息远,月明沧海听潺湲。” 

  宝陀寺曾两次毁于大火。明万历四十年(1612),寺僧不戒,大火毁寺,仅存观音像,僧人“更寺西向而溯江以为胜”进行重建。明天启四年(1624)遇飓风淫雨,寺院遭殃,知县顾宗孟进行修理。康熙四十四年(1705)大火始于圆通宝殿,因僧人发现早,救火及时,天王殿、罗汉殿和观音像幸存。清乾隆年间曾二次重建,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军进犯镇海时,宝陀禅寺曾遭严重破坏,道光二十五年(1845),督办浙东善后事宜的鹿泽长等募集资金对宝陀禅寺进行大修。抗日战争时期,寺院被日伪军所毁,仅存圆通宝殿。

  1981年、1985年有关部门两次拨款整修圆通宝殿,重修后,殿高9.4米,宽19.7米,进深18.3米;重檐歇山顶,前后双步梁抬式结构;朱椽筒瓦,高耸的屋脊,正脊中悬光环铜镜,两端置龙头形琉璃鸱吻。殿正中重塑毗卢观音,仍保持唐代造像特征,贴金佛像端坐于莲花台上,佛像连台高8米。殿额“圆通宝殿”四字,系全国佛教协会原主席赵朴初所书。整修后的圆通宝殿重放光彩,香火鼎盛,成为佛教圣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