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关 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3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七个网眼张开后仅有一枚五角钱硬币大小

象山港海底暗藏数万只“地笼网”

  有的“地笼网”六七个网眼张开后仅有一枚五角钱硬币的大小。
  晾晒在滩涂边的“地笼网”。

  □记者 鲁威 通讯员 刘御芳 赵东海 文/摄

  

  进入3月,象山港相继迎来了虾子网作业禁渔期和鳗苗禁渔期。令渔政部门头疼的是,违规网具屡禁不止,仍在不停地吞噬着落网的小鱼小虾。

  昨前两天,记者在鄞州、奉化、宁海等地发现,不少违规网具的网眼直径不足2厘米,远远超出了海洋捕捞规定的最小网目尺寸3.9厘米的国家标准。有的网具,六七个网眼张开后仅有一枚五角钱硬币的大小———这类网具由于对渔业资源毁灭性极大,又被称为“绝户网”。

  不少渔民使用违规网具

  记者沿着象山港,走访鄞州、奉化、宁海等地时发现,长满绿色苔条的滩涂上插着不少竹竿,沿着滩涂与海水交汇处延绵数千米。一位在岸边晒海苔的渔民告诉记者,这些竹竿是用来放置串网、“地笼网”等网具的。

  在奉化桐照附近的一处小码头的晒场边,记者远远就看到数位渔民正在晾晒一串串的网具。这些网具由小网箱一节节连接而成,形似蜈蚣。网具的网眼大多很小,目测大约就一两厘米,有的还不足一厘米。

  据渔民介绍,这些网具叫“地笼网”,用这样的网捕捞,好的时候一天能捞100多公斤,能赚200元左右。从网里捞出的小鱼和鱼苗,大都作为廉价饲料卖掉。“如今,象山港里的鱼越来越少,小渔船又不能跑太远,只能做小网眼,才能多捕捞些。”当地一位渔民说。

  记者将现场照片传给市渔政支队副队长黄剑波。他告诉记者,这种“地笼网”对海洋底层渔业资源危害极大,早在2006年就被浙江省列入禁用渔具。

  象山港海底暗藏数万只“地笼网”

  据《宁波市象山港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条例》规定,3月1日至12月31日为象山港虾子网作业禁渔期。3月15日至次年1月15日为鳗苗禁渔期。

  3月3日至3月7日,市渔政支队已会同相关单位在象山港中底部海域开展了以清理虾子网为主的专项行动,仅在白石山、国华电厂等附近海域就清理了虾子网800余顶。

  “每年我们都要向广大渔民发出通告,禁渔期开始后要自行清理布设的各种网具。连日来我们在海上巡查,依旧可以发现不少私设的网具。”黄剑波说。

  “对使用违规网具的渔民,我们则采取限期整改措施,即从今年1月1日起至6月1日,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捕捞渔具所有者、使用者须尽快调整和更换。”采访中黄剑波表示,逾期没有整改的渔民,有关部门将依据《渔业法》第三十八条予以处罚,全部或部分扣除当年的渔业油价补助资金。

  渔政部门的调查显示,象山港以及近海的违规网具至今仍未剿灭。根据每年清理的网具规模来看,仅象山港海底还暗藏着数万只“地笼网”。

  彻底围剿违规网具难度大

  违规网具为何屡禁不止?渔政部门道出了苦衷:一方面,使用违规网具的技术含量和成本不高,渔民违规偷捕,即使网具被收缴,也能马上添置补设。另一方面,非法捕捞者一般都是深夜下网起网,很难被发现。

  针对这一难题,有关专家建议,当务之急是要把各地对违规网具的清理整治工作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以切实有效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宁波是否能出台切实有效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这些违捕滥捞行为,除了配合强有力的法律执行力度,还可通过奖惩并存的方式引导渔民养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